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8部分

,他幾乎一直在路上,走遍了大江南北,名山大川。

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創作了那麼絢麗的詩篇,和他足跡遍天下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

但另一方面,他算不上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結婚這麼多年,直到許夫人卒,他在家的時間少之又少。

出遊在外期間,李白也經常“攜昭陽、金陵之妓,跡類謝康樂,世號為李東山。駿馬美妾,所適二千石郊迎,飲數鬥,醉則奴丹砂撫青海波。”

在李白寫到許夫人時,李昂發現他停筆疑思許久,不像之前那樣揮毫潑墨如行雲流水,或許此時此刻,他心裡對髮妻也有許多歉意吧。

他把曾經寄給許氏的詩,一首一首的錄下:

陽臺隔楚水,春草生黃河。

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見終無因。

遙將一點淚,遠寄如花人。

長短春草綠,緣階如有情。

卷施心獨苦,抽卻死還生。

睹物知妾意,希君種後庭。

閒時當採掇,念此莫相輕。

李白曾寄給許氏的詩,多達十來首,首首情深意切,從這些寫給許氏的詩中,可以看出李白是很想念妻子的;

這讓李昂有些奇怪,李白長年遠遊在外,入京求仕的時間並不多,大多數是在尋訪名山大川,那是什麼讓他在“抽卻死還生”的相思折磨下,只能含淚嘆息“欲見終無因”呢?是什麼樣的“因”讓他總不回家呢?

這件事李昂不敢問李白,只能暗中猜測。唐承六朝習俗,世族以娶名家為榮,門第婚姻觀念仍佔主地位;

李白雖有才名,但仍是一介布衣。而許家雖然已經逐漸沒落,但仍稱得上是名門大族。從世俗的角度來說,李白等於是高攀了許家。

更重要的是,李白與許氏成婚後,並沒有帶許氏返回自家,而是寓居安陸,這實際上就是倒插門。

上門女婿最容易遭人白眼,李白或許不是不想念許氏,只是他骨子裡的傲氣,讓他受不了許家人的白眼,因此才長年遠遊在外。

後來許氏一死,李白便扔子女往東魯,這也或許也能間接說明李白在許家的尷尬處境。

當然,這都是李昂自己的猜測,這種事,是沒法向李白詢問的。每個人心中總會有些傷痕是別人碰觸不得的,李白也不例外吧。

李白用了十天時間,把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寫了出來。在他的筆下,華夏山川秀麗,人物風流,大量壯麗的詩篇穿插其間,浩浩泱泱。

這十日間,李昂一直在旁幫著校對。兩人在燈下常討論一些人文、逸事。其中頗為有趣的是,李白崇道,因此在交談間不時會提到一些道家的“仙術”;

李昂也不點破,偶爾還會在李白面前表演一下這些所謂的“仙術”,唬得李白一愣一愣的,對他刮目相看。

十天時間,不算長,但卻讓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校對完之後,李昂立即將《李白自傳》上冊付印。李白在序言中,提到出自傳的前因後果,並隆重感謝了李昂,言辭頗多稱讚。同時徵得李昂同意後,附錄了李昂的幾首詩,以及自己的唱和之作。

這期間,前來拜訪的讀書人更是絡繹不絕。以前光是李昂一個人,已經很轟動了,現在加上李白,那可不得了,大批的文人聞風趕來,求見“二李”。

李昂索性在上溪村村口貼出了一封公開信,大意是現在李翰林在潛心寫自傳,自己在幫忙校對,沒有時間會客,請大家原諒。

如果大家真想見李翰林,請於九月重陽再來,到時李翰林將在浣花溪上以文會友,酬答大家。

靠這個辦法,總算暫時擋下了大批滿懷熱切的讀書人,而重陽詩會的訊息也被他們迅速傳開,讓更多的人趕來成都,準備在重陽詩會上一睹“二李”的風采。

對於普通讀書人來說,如果能得到李白一聲稱讚,立即能讓自己的身份倍增,這是毫無疑問的。

就算不能得到李白的誇讚,能來參加這樣的文壇盛會,也絕對是有百利無一害。這年頭,訊息閉塞,讀書人想要揚名很困難。

而來參加重陽詩會的人一定不會少,這本身就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平臺,如果能抓住機會,把自己平生的得意之作拿出來,就能迅速傳播出去。

除此之外,由“二李”主持的重陽詩會,來日必成一段佳話,就像東晉時期的蘭亭會,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

這樣的文雅之事,作為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