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這份策劃書不光是策劃了印刷業的發展,還要透過印刷業帶動犀浦的造紙、制墨等相關的產業。
而這份策劃書,實際上就相當於李昂縣試的策論,而且這不光是紙面上的策論,而是實實在在的已經在上溪村施行了的。
有了策論,更有二十首佳對應考試中的詩賦,袁縝最後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上溪村印刷的所有書籍,必須在犀浦縣城設立書肆批發,而不能設在成都城內。
犀浦離成都不過十里地,往來十分方便。這一點對李昂來說,不成問題,他只要跟蕭鸞說一聲就搞定了,於是一口答應了袁縝的條件。
至此,袁縝終於給李昂保證,馬清泉會推薦他參加州試。
大唐各級科舉考試其實還不太嚴格,比如《唐六典》中有規矩,每年鄉貢的名額上州為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但後面還有一句“若有茂才異等,亦不抑常數”,意思是若真是才華優異的,也不受人數限制。
各級考試中,錄取誰,主考官的主觀意見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馬清泉作為縣令,要給他一個名額不難。
而且就一個名額而已,能不能透過州試,那就是你的事了。從這一點上來說,這筆交易馬泉清和袁縝是賺了。
李昂回到華家之後,發現又有人慕名來找浣花溪居士,他便立即帶著南宮紫煙回成都去了。
不回不行啊,人怕出名豬怕肥,一天到晚有人來拜訪,光是打發這些人就夠你忙的了,還有時間讀書嗎?
更重要的是,他如今在經史子集方面的底子還太薄,這些來拜訪的人,難免會談論到這些知識,等被人家問得啞口無言時,那畫面就太美了!
神秘,咱必須保持神秘!這才是大人物的生存之道。
結果他剛回到成都城,就有讀書人找到合江亭南側的分公司。
那二十首詩詞震撼力太強了,一兩天之間,已經在益州府的讀書人間傳了個遍,五十貫一本的《浣花溪詩集》竟然破天荒地賣出了八本之多。
而各種手抄本更是大行其道,甚至讓李昂都驚歎於這個時代竟然會有這樣的傳播速度。青樓楚館的姑娘們,給那些詞作譜上了曲,日夜傳唱,走在成都的煙花柳巷你會發現,一時間傳唱的全是浣花溪居士的詞作。
慕名而來找李昂的人也越來越多,雖然他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他就是浣花溪居士。
不得已,李昂只得吩咐前院的夥記,但凡有人來找,都說他去火井了。只有這樣,李昂才能躲在深深的庭院內,聽南宮紫煙她講解經書。
而且大唐進士科考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再加上《老子》,10個問題中能答上4個即可合格。
李昂起步晚,從在火井決定參加科舉考試後,李昂就一直在努力攻讀這三本大經。幾個月專注於此,進步還是很大的。
******************
PS:求訂閱正版!(未完待續。)
第0170章熱情似火
寂靜的後園,秋風送爽,李昂在很認真地讀著書,每天反覆誦讀抄寫的,都是進士科貼經要考的三部大經《禮記》、《左傳》、《老子》。
大唐在文化方面還是非常開放的,考試的內容並不限於儒家經典。
特別是最為朝野看重的進士科考試,貼經其實只是次要的,主要的還是詩賦和策問。
而策問共要寫五篇,內容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
這就需要士子各個方面的知識都要學習,如果光是專注於儒家經典的話,很容易脫離實際,也就難以寫出優秀的時事策論來。
詩賦和策論方面,李昂有優勢,他要加強的反而是經史方面的學習。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南宮紫煙給了李昂很大的幫助。
聽她講解經史,對李昂來說是一種享受。美人芬芳,溫柔婉轉,甚至窗前桌上騰雲播雨之時,李昂也讓美人講經史,美人那帶著嬌吟的腔調讓李昂印象倍加深刻。
讀書之餘,南宮紫煙也少不得要給他講解一些科舉考試要注意的地方。
大唐的科舉,並非三年一屆,而是每年舉行一次。
南宮紫煙拿過帕子,輕輕擦去額邊的香汗,仰靠在李昂懷裡說道:“李郎,自開元以來,雖然朝廷下了大力氣肅整科舉中的請託之風,但實際上無論是省試還是州試,還是以察舉為主;
士子在應試前,都會把自己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