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去守住齊國的土地,不叫上韓國很正常。
魏國一向愛好和平,齊國的事情就夠他們鬧騰的了,楚國怎麼會蠢到再去找魏國?再說張培青於魏國有恩,這份恩情得省著點用,揮霍光了日後可就沒得用了。
比起韓魏兩國,我燕國實力同樣不弱,而且距離秦國近,楚國若不是腦子進水,當然要選我們。
最後,我們三個國家瓜分秦國足矣,多來那麼些個分羹,不說楚國,寡人都不答應!”
所以說,儘管他的這幫臣子很多時候意見都有用,但是也有很多時候都是廢話。
燕王捋了捋鬍鬚,洋洋得意。
——
齊國的殘局需要人收拾,韓魏以及其他小國當仁不讓地接手了,與此同時諸國的話事人齊聚齊國,共同商量怎麼分割肥肉。
這裡頭唯一缺少的是秦國。
秦國自己都快變成別人嘴下的肥肉,哪裡有精力管這個,只能對他們偏偏選擇這種時候瓜分大恨不已,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楚國的代表人是張培青,伐齊戰爭最賣力的就是楚國,北上戰場直面薛紀清,死傷慘重,按照當初的約定,楚國應該得到最多的利益。
瓜分大會開的很熱鬧,大家熱情洋溢地統計著齊國的資源,這幾天跑上跑下實地考察。
張培青出門除了保護計程車兵之外,貼身的就一個人,那小士兵黑黑瘦瘦的,笑起來一口白牙,甚是憨厚老實。
或許是跟著張培青潛移默化,他一遇到什麼不懂的事情就請教,張培青也樂意教導,時常指點他一些,偶爾還提起兩三次劍術。
小士兵驚異,她只說自己見多了,所以知道的多。
關於楚國為什麼不邀請韓魏,小士兵這兩天總是無意中聽見諸國的人提起,心中存了疑惑,便老實地詢問先生。
張培青看他懵懂的樣子,嘆了口氣:“你跟著我半年有餘,應當知道什麼事情該問,什麼事情不該問。”
她的神色很平靜,小士兵惶恐地立即跪下,戰戰兢兢求先生開恩,日後再也不敢了。
張培青將他扶起來,“跟著我首先要學會的是辨別人心,許多人從我這裡打聽不到訊息,就會從你身上套話,或許你自己本沒有那個意願,但世界上不乏聰明人,憑藉三言兩語推斷,不是什麼難事。”
這一點,往日王衡做的很好。
那也是個老實憨厚的傻孩子,卻是她張培青這輩子最喜愛,最對不起的人。
為什麼不邀請韓魏?
那是因為她曾經私下許諾過韓國五年之約,要是加上韓國,這十年之約豈不是該露餡了?
然而單獨撇下一個韓國,未免太叫人生疑,所以乾脆連同魏國也不帶上,反正魏國人喜歡和平。
她的承諾,她自然會做到,如果張培青在接下來的十年內依舊待在楚國,承諾都會兌現。
燕、陳兩國不堪大用,就算給十年也不用擔心。
反之韓魏就不同了,五年足矣,十年會超出掌控的。
不過張培青覺得,自己在楚國大概是待不了那麼久的,趙、齊、秦,累世功德能成就一個人,同樣能毀滅一個人。
假如自己不在了,那麼所有以張培青名義許下的承諾,全都是一紙空文。
諸位,真是對不住。
☆、第107章 援秦
派去燕陳兩國的使臣很快回來了,帶回來了同一個訊息,談判崩裂。
而且從燕國回來的那個,還被任性的燕王叫人揍了一頓,鼻青臉腫好不可憐,氣的秦國太后差點掀翻了案桌。
事已至此多說無用,三*隊兵臨城下,再想辦法去勸說不靠譜的韓魏完全是耗費時間,秦太后冷笑三分,下令,要戰便戰!
秦國為了攻打齊國出兵四十萬,在秦齊戰事中死了將近五萬人,此番還剩下三十五萬抵達大齊臨淄附近,被猛然反撲的燕陳楚三國士兵屠殺殆盡,無一生還。
三國早有部署,因而燕陳在攻打齊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盡力,他們的大軍都等著不日抵達秦國。
尤其是燕國,燕國和秦國中間隔著大楚,是以接著伐齊的名堂,燕國士兵悄無聲息穿過楚國,一同順通,直達大秦。
等到秦國人反應過來的時候,戰爭早已開始。
按理說伐齊之事剛剛過去,現今天下人應該正是討論的沸沸揚揚,只是誰都沒想到中間橫插了秦國的事情,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對垮臺的泱泱大齊大家顯得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