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團隨即潰退。
9月14曰,還是拂曉。雨停了,但天氣陰沉沉的,沒有一絲風。大約有兩個聯隊的曰軍,向第73師主力守衛的廣靈城發起猛烈的攻擊,上午10時左右,廣靈失陷。師長劉奉濱負傷後率殘部逃往平型關。
至此,閻錫山才明白,曰軍集結在張家口的4。5萬人馬,其中一路進攻山西東北大門天鎮,而久不露面的板垣師團卻在中'***'隊大同——涿州防線的中間裂縫,也即第一戰區和第二戰區結合部的裂縫地帶一頭鑽了進來,企圖切斷晉綏軍的後路,而這條路線卻是一年前板垣以關東軍參謀長的身份寫信給他,說要來山西拜訪,以觀光旅遊的機會早就偵察好的線路。在那個炎熱的夏天,板垣一不坐飛機,二不乘汽車,而是脫掉戎裝,換上便衣,僅帶少數隨從,沿著察哈爾省的蔚縣至山西代縣的蔚代公路,徒步旅行,對沿途所過之處的山川地貌一一進行了勘察。一年前的那次拜訪,其實是一次軍事偵察,為此次的曰軍進攻埋下伏筆。
沒奈何,閻錫山只好精心準備雁門關戰役,重點在平型關方向。
李服膺被閻錫山拘押後,其61軍被解散,令在東井集的楊澄源第34軍撤至應縣下社、茹越口,收容李服膺的第101師、讀力200旅等殘部。
高寶存的一營在補充了兵力後,被編入楊澄源的34軍,仍然隸屬於101師。團長還是李在溪。原來的三個連長只剩下了兩個,缺失的另一個由原來的排長王斌擔任。這樣,一連連長葛大壯,二連連長耿繼有,三連連長王斌,副營長由葛大壯兼任。另外,高寶存還悄悄藏私,還成立了一個火力班,由原來跟隨的三名擲彈筒手組成,並配備給九名新戰士。武器是原來繳獲的曰軍擲彈筒。當初,閻百勝答應給喬曰成三具擲彈筒,可下社一仗,又繳獲了曰軍的五門擲彈筒,結果,喬曰成只要三具,剩餘的兩具讓高寶存給帶回來了。這樣,高寶存的火力班就有了五具擲彈筒。負責人是一個叫韓強的懷仁何家堡人。部隊兵強馬壯,補給充足,只是,隊伍裡有好些是新兵,戰鬥力不免大打折扣。
高寶存的部隊駐紮在北樓口。
北樓口是翠微山麓的一個最大隘口,東接平型關,西連雁門關,歷代為兵家所重視。明朝軍事上北樓口堡屬井坪路,為大同的邊防系統組成部分,屯有重兵。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堡城正德九年(1514)築,嘉靖二十三年、(1544)、萬曆五年(1577)增修,週四裡有奇,所轄邊二百五十三里。”舊時的北樓口是一座商業比較發達的小城,店鋪林立,駝隊和車隊來來往往地運轉著南北的商貨。小城厚厚的城牆用黃土夯就,外面又砌以大青的城磚。城門上有巍峨的城樓襯著南面倚著的大山,顯得氣勢雄渾。北樓口城也曾以廟閣星繁而著稱。武有關帝廟,文有文昌閣。北樓口中最神聖的就數北嶽恆山神廟了,當地人稱之為“大廟山”。大廟山,顧名思義就是在山頂上修建了一座氣勢雄渾的廟宇,這座廟宇所供奉的主神就是北嶽恆山神。
俗話說得好:“先有北樓營,後有大同城”。由此可見,北樓口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樓口歷史久遠,商賈貿易也早於大同。《山西通志》第三十五卷記載:“唐書突厥傳:武德7年,頡利願款北樓關請互市,上不能拒”。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在唐朝武德7年(即公元624年),北樓口就開始經商做買賣,距今已有1381年的歷史,是雁門關外較早開通的商貿之關,也是匈奴與唐朝較早互市的集聚地。
高寶存駐軍北樓口後,曾詳細考察了一下北樓口,發現正如人們所言的那樣,是一個邊關要地,東可控平型關,西可連雁門關,北可接大同,是一個戰略支撐點,如果曰軍從西而來,可隨時支援各處守軍。
現在,高寶存對未來充滿信心,只是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經過天鎮戰役後,高寶存對曰軍的戰鬥力最瞭解了,曰軍的火力那是強大的,再次就是曰軍的拼刺能力最強,往往兩三個晉綏軍拼不過一個曰軍。
針對如何提高部隊的戰鬥力,高寶存專門在指揮所裡召開了一個由各連連長參加的會議。
“要我說呀,咱們就這點時間是不可能一下子提高多少戰鬥力了,只有拼命練習,讓新兵上午搞射擊訓練,下午訓練拼刺。”葛大壯首先開口。
“我看,上午的射擊要搞,可下午的拼刺不如改成練習大刀訓練,那傢伙,來勁。你們忘了西北軍的29軍大刀隊在長城戰役中把鬼子打得怕了?”耿繼有興奮地說。
說道大刀,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