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8部分

們。”

梁化之就在本子上記住了這件事。

後來,閻錫山回太原後,還專門問起梁化之,梁說已經安排好了,這才沒話可說。

期間,前沿陣地發生過一些小的戰鬥,都被部隊解決了。

戰鬥期間,閻錫山站到瞭望口,舉起望遠鏡,看到的是英勇的官兵。

這晚曰軍在紅土山樑的指揮官十分不解,對面的守軍啥時候強大到如此恐怖的程度,只要曰軍一行動,就會被守軍打得連個屍體都拖不回來,無奈之下,只好請示板垣,取消了今晚的攻擊命令。

第二百二十四章 乍遇八路

再說楊勝武和苗長青帶著兩狼山的隊伍在雁門山腳下的廣武村耽擱了幾天後,決定穿越雁門關,繼續尋找執法隊。

這天,大家早早起來,在灰窯溝吃過早飯後,楊勝武就問警衛二斜眼:“小郭,你知道過雁門關有幾條路?”

“兩條。一條是大道,路過黑石頭溝,可通汽車,另外一條是盤山小道,可直通山頂的雁門關。”二斜眼是雁門關下人,自然熟悉。

“好,咱們走小路。省得走大道怕遇上曰軍的運輸車隊就麻煩了。”

楊勝武對苗長青說:“苗老弟,咱們走小道吧,先讓景磊的帶領偵察分隊前去探哨,大隊人馬後續跟進。”

“好。景磊,你要多加註意,這雁門山山勢險峻,尤其是雁門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小心使得萬年船。全隊的安危就看你們幾個了。”苗長青吩咐道。

“我會的,放心吧。”景磊高聲說。

灰窯溝距離雁門關看上去很近,但一旦真要翻越的話,實際距離還是很遠的。首先是山路盤旋蜿蜒,再次,到處是懸崖峭壁,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墜落懸崖。沿途到處可以看到沿著山脊建造的殘破古長城和烽火臺。此時,正是南雁北歸時節,從南方飛來的大雁沿著雁門關缺口鳴叫著飛越山嶺,一派哀鳴的景象。

馬匹在雁門古道上勉強可以通行,至於馬車,則吃力而緩慢地爬行。

此時,正是早晨山霧瀰漫之時,行走在雁門古道上,有一種飄渺得道的感覺。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焉,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顧炎武在反清復明失敗後,有一段時間到代縣來,考察代縣的山川地勢,作反清的基地。

後續部隊等上雁門山,眾人回頭一看,見山勢高峻,不禁感慨。

快到雁門關時,山勢越發險峻,苑愛靜等人嚇得不敢坐車,只好步行走路、就連於遊海等較為輕傷的傷員也集體下車,堅持走路。

就在大家對雁門山議論紛紛,感嘆造物主造出如此雄壯的山巒時,猛聽得從山崖兩畔站出許多身穿灰色軍裝的軍人來。

“不許動,繳槍不殺!”

兩狼山的土匪哪見過如此陣勢,見被包圍,下意識地紛紛拉槍栓。

“不要動手。”楊勝武趕緊喊道。

“媽的,瞎了他們的狗眼,哪裡來的土匪,膽敢惹你二大爺。”苗長青拔出匣子槍就要打。

“等等!”楊勝武大吼。

苗長青看著楊勝武,詢問道:“你認識他們這群人?”

楊勝武搖搖頭。

這時,只聽山上的軍人喊道:“再動,小心打斷你的狗腿。”

苗長青氣得舉起匣子槍來,大喊:“報上你們的名號,你大爺不殺無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