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部分

東河南鎮。由靈丘通往大營的公路,就沿著東河南鎮、小寨、關溝,出平型關口後到達大營。

大營鎮周圍的地形條件,決定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第二戰區長官部在部署平型關戰役時,認為把它作為第6集團軍總司令部駐地是再合適不過的。

第6集團軍的總司令是楊愛源,但在平型關戰役期間,楊愛源卻很少來大營,副總司令孫楚作為楊愛源的代理人,實際擔負著平型關方面作戰指揮的全責。

孫楚生來瘦弱,身材不高,被同僚戲稱為“孫猴子”。他辦事麻利,從不拖泥帶水,在晉軍將領中,比較有戰術思想。然而,他在實際指揮上,又常常喜歡翻花樣,舉措恍惚,有“孫神經”的諢號。

20多年前,孫楚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學習時,與大他4歲的同期同學楊愛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此為莫逆之交。他聰明機警,才思敏捷,遇事頗能謀劃;楊愛源則老成穩健,善於利用他人所長。在校期間,孫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寒;楊才智短拙,卻手頭寬裕。因此,孫在學業上不斷地幫助楊,楊則在經濟上不時接濟孫。任軍職後,楊由於是五臺人,被閻錫山視為親信不斷擢升,孫是晉南人,沾不上這個光,他只有憑藉自己的軍事才幹,再就是楊的庇廕,雖不能與楊齊頭並進,但能夠隨楊晉升。20多年來,或楊為團、旅、師、軍長,孫為營、團、旅、師長;或楊為主官,孫任副職。每逢遇到重大戰事,作戰計劃基本由孫來擬定,最後由楊來拍板定奪。熟悉他們的人,稱他們“孫不離楊,楊不離孫,孫楊合璧,相得益彰”。

在第6集團軍總部,'***'和孫楚的手握在了一起。從外表上看,這兩個人都是那麼瘦弱,個頭也差不多。不同的是,'***'面孔蒼白,略顯憂鬱;而孫楚臉色紅潤,顯得開朗、從容。當然,'***'由於比孫楚小近20歲,他身上的青春氣息是孫楚無法比擬的。

根據第二戰區的作戰部署和八路軍總部擬定的行動計劃,第343旅和師讀力團只在大營停留一夜,便出發向靈丘以南地區開進,19曰進抵上寨地區休整待命。

部隊向前開進後,'***'仍留在大營與孫楚商討兩軍的相互配合問題。20曰,似乎已能夠聽到前方隆隆的炮聲,'***'呆不住了,乘孫楚的吉普車,率少數隨從人員和電臺到前線偵察。

自從踏上山西的土地之後,'***'便有一種莫名的興奮之情。一路之上,他用兵家的眼光審視著堅如鐵壁的太行山、重門疊戶的呂梁山,還有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使他這個長期征戰於南國水鄉的軍人,有一種和過去截然不同的感受。他率陳光的第343旅和師讀力團,作為八路軍的一支先遣勁旅,率先迎敵而進,挺進的方向,恰好是晉、察、冀交界地區,雄踞內長城要隘的平型關,成了他們的必經之地。

吉普車沿著從黃土高原到華北平原那條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來到北嶽恆山和著名的佛教聖地五臺山的接壤處,然後又吃力地爬上海拔1800米的長城隘口——一座署有“平型關”三字的殘頹的拱門迎面而來。

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後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時為內長城重要關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築嶺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萬曆九年都曾增修,這就是後來的關城。平型關北有恆山如屏高峙。南有五臺山巍然聳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這兩山之間盡一條不甚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由於恆山和五臺都是斷塊山,十分陡峻,成了晉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這條帶狀低地便成為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條東西向古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連燕京西面的紫荊關,西接雁門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是燕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時代,京畿恃以為安。

'***'衝司機做了一個停車的手勢,吉普車迅即停下。他們下車,'***'仰起臉來,對準“平型關”三個字仔細瞅了好一陣。然後,他登上平型關巔,舉起胸前的望遠鏡觀望。無論是北面的恆山,還是南面的五臺山,這些層巒疊嶂的山峰,以及盤桓於崇山峻嶺間的內長城,都能久久吸引住他的目光,很容易使他產生一種激情。最後,他將目光越過平型關之巔,望見了關前的一條峽谷甬道,它由西向東,曲曲彎彎,穿山而過,一直通向很遠的地方。深谷兩側,是險峻的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