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時間之內仍舊需要國家支出龐大的財力物力去經營和維持,苦的還是他們這些老百姓,至於所謂的千古奇功,受益的也就只有那些武將,還有即將步入千古聖君行列的當今官家。
不得不說,文人們雖然同樣對老百姓敲骨吸髓,同樣在用老百姓的膏脂,建造自己的瓊樓玉宇和酒池肉林,但他們的嘴皮子功夫了得,社會輿論也由他們來主導,所以他們比武將更加的貼近百姓,更容易影響百姓的看法。
所以無論是文人還是老百姓,出現在這城外隊伍之中的,大半其實都是逢場作戲,讓里長們強推出來的。
沿途見識到了遍地災情的諸軍將士們,也沒想過要得到這些百姓和文人的好臉色,只是當他們看到汴京城的文人們竟然搭了高棚,如同看猴戲一般冷眼旁觀他們入城,心裡還是極度不爽快的。
當他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之時,這些文人們還在溫柔鄉里竊玉偷香,可當他們將領土打下來之後,卻又只能交到文人的手裡,讓這些只會動嘴皮子的人,將那片地方變成軟趴趴只懂講道理而不敢動拳頭的“禮儀之地”。
可你要知道,敵人從來都不會用嘴跟你講道理,遼人不會,西夏人不會,女真人也不會。
在這些圍觀的看客之中,東華門御道左側的一處高臺顯得極其惹眼,因為那裡匯聚了汴京城中幾乎所有叫得出名號的文人才子們。
他們自然不是來沾光,也不是來歌功頌德,他們只是想看一看,這群將國家禍害成目今這等慘狀的軍士們,接受歡呼之時會不會臉紅。
當然了,其中很多人也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來圍觀曾經的第一才子,人稱蘇三句的蘇牧蘇大家!
當初蘇牧高調入伍,頗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邁之氣,一向不屑與文人為伍的蘇牧,彼時的舉動也堪稱轟動文壇。
春華秋實,如今已經到了收穫的季節,童貫和种師道以及諸軍將士們都載譽而歸,周甫彥等人自然要好好睜大了雙眼,看看傳說中的蘇大家,是否真的能夠成為其中一員,是否真的能夠站上武人的高地。
蘇牧在北方戰場呼風喚雨,智勇雙全,可以說力挽狂瀾,然而他的身份又極度敏感,很多關於他的事蹟都無法傳回到大焱來,更別說市井街坊了。
每次有北地行商或者說書人遊歷到汴京,能夠帶回來的都是些添油加醋的演義,嚴重脫離事實,甚至將遼人和女真人描述成妖魔鬼怪,只說草原上那些狄戎出動巫師,施展妖邪之術,呼喚惡鬼邪靈來作戰,老百姓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所以對於汴京文壇而言,蘇牧可算是銷聲匿跡了很長一段時間,以致於這些文人們根本無法得知他的近況。
雖然北伐軍也發回捷報,但捷報上哪裡可能特意提及蘇牧?即便提了,到了朝廷這廂,官家授意之下,關於蘇牧的一切仍舊會抹去,邸報上更是難以尋其名。
有些文人與朝廷之中的官員多有往來,也曾打聽過關於蘇牧的訊息,可官員們一個個諱莫如深,哪裡敢擅自議論,更別提透露訊息了。
如此一來,也怪不得周甫彥等人要搭起高臺,恨不得長八隻眼睛,二十幾只耳朵,就為了在人群之中及時發現蘇牧的身影了。
他們確實很快就在人群之中發現了蘇牧,雖然蘇牧的白衣經過了雅綰兒和扈三孃的巧手改造,但架不住這些文人們的特別關注,而且訊息很快就傳遞到了其他的高臺。
蘇牧並沒有與高層將領並駕齊驅,更別說與童貫和种師道同行,他只是默默地混雜在隊伍中間,沒有刻意落在後面,彷彿想要泯然於眾人一般。
隊伍很壯觀,佔據了御街,周甫彥等人雖然居高臨下,但並未能夠看清楚蘇牧的表情。
甚至於他們並不能夠確切地看清楚那個灰衣人的臉面,可由於他的裝束實在太過另類,文人才子們唯一想到的,也就只有蘇牧了。
雖然他們對蘇牧各種羨慕嫉妒恨,心裡也在暗暗揣測,以蘇牧這樣的文人身份,到了戰場上也就是個死,但他們其實並不希望蘇牧死在戰場上。
因為如果蘇牧真的死在了戰場上,那麼這場戰爭的勝利可就真的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只能夠乾巴巴的口誅筆伐,效果自然要差很多。
不能說這些文人們的思想太狹隘太惡毒,只能說蘇牧的身份放在軍隊裡頭,實在太過突兀,由不得他們不去利用。
當他們看到蘇牧這般落魄潦倒的樣子,即便班師回朝,卻連一件像樣的甲衣都沒有,仍舊穿著士子服,漫說百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