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之初,為了壯大聲勢,諸多叛軍勢力都不斷叫囂著,只有幾百人的就敢聲稱人數上萬,有數千人就敢對外宣稱軍隊數萬,而真正人數上萬的就已經公然叫囂大軍數十萬。
這是因為他們除了能夠作戰的兵力之外,將那些追隨他們的流民都計算在內了。
可這一次張迪等人竟然將河北和京東地域,幾乎所有能夠團結的叛軍都聯絡起來,這二十萬人不是流民濫竽充數,而是真正可戰的二十萬人!
蘇瑜和李綱也能夠想到,叛軍山頭林立,各有立場和利益,他們就是一個個山大王,桀驁不馴,誰都不服誰,又怎麼可能摒棄各自的利益,組成一個大聯盟?
那麼出現這種情況,只有可能有兩個原因。
諸多叛軍之中終於出現了勢力最強大的一個,將所有叛軍都收服在一處,像養蠱一般,那隻蠱王終於被養了出來。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或許有某些強大的勢力從中作梗,操縱著局勢的走向,將這些叛軍聯合了起來。
而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足以說明一個問題,叛軍終於看到了關鍵所在,看到了大名府的價值和意義。
他們不再是烏合之眾,而是真正想要顛覆這個帝國的統治,想要翻身做主,他們從小打小鬧,真正走上了方臘的道路!
這才是蘇瑜和李綱,所面臨的真正考驗!
第六百三十六章 分兵
當劉光世將軍情傳遞回來之時,蘇牧並沒有像兄長蘇瑜那般吃驚,因為他已經見過元泰,與老君館的高手們有過死拼。
他已經知道了隱宗在今次叛亂之中的角色定位,他也知道諸多叛軍能夠聯合起來,皆賴隱宗暗中籌劃之功,這場叛亂已經變了味道。
如今侍衛司已經基本肅清,剩下的手尾也在不斷暗中清除,侍衛司這九千多人馬,已經可堪大用,而辛興宗的北伐軍氣勢正盛,正當士氣的高點。
劉光世的先鋒軍剛剛拿下一場大勝,在浚州將張迪打得滿地找牙,軍威大漲。
所有的這一切都在表明一個不錯的局面,討伐平叛的大軍人心士氣均可用!
收到軍報之後,辛興宗就親自來到了蘇牧的養傷之處問計,並未單純顧及蘇牧在北方戰場的威信,以及侍衛司統制的官位,而是因為梁師成也在這裡,即便不尊重蘇牧,也要給這位大宦官面子。
賊軍雖然聲勢浩大,直指大名府,但平叛大軍也是士氣高漲,這一仗正是要向天下人宣告,北伐軍不僅僅能夠在外頭收復失地,同樣能夠在內陸耀武揚威,不僅僅能夠保家衛國,還能夠平定天下!
對於這件事,蘇牧也做過仔細的考量。
平叛軍雖然有差不多十萬人,軍心士氣又可用,但如果此時馳援大名府,便只能被動守城,面對二十萬叛軍的打壓。
如果要主動出城擊賊,那勢必要分兵,分兵就會變得弱勢,而如果龜縮在大名府之中,就要被叛軍包圍,這就是人數差距帶來的必然結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倒不如讓叛軍先把大名府給圍了,平叛大軍再從叛軍的屁股後面發動攻擊,一舉擊潰叛軍!
可這樣做也有著極大的風險,必須要考慮到大名府的具體情況。
如果大名府無法承受二十萬叛軍的圍攻,在短時間之內就陷落,二十萬叛軍佔據了大名府,平叛軍面對的就不再是叛軍的屁股,而是將身子屁股都縮排大名府,卻將矛頭露出來的叛軍!
這樣一來平叛大軍就從偷襲後軍變成了強行攻城,十萬大軍不去正面攻擊叛軍,卻又要在人數差距上的劣勢,主動攻城,這就是昏招了。
再者,平叛大軍士氣高漲,正是尋求決戰的最佳時刻,卻要硬生生將這股士氣壓制下來,對軍士們的信心是極大的打擊。
在這一點上,辛興宗和劉光世其實都主戰,而蘇牧則認為大名府有蘇瑜和李綱,還有王黼,不至於太快陷落,與其主動接戰,不如抄其後路。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策,是因為蘇牧很清楚李綱的守城能力,雖然只是文官,但李綱可是後來歷史上東京保衛戰的最主要功臣之一,死守汴京城,無人能及!
而王黼則是個擁有著真正才能的內政人才,蘇牧並不相信大難臨頭了,王黼還想著搞小動作,只要他真心出力,大名府內部的供給和穩定根本就不是問題。
再者,王黼雖然是典型有才無德型官員,但他在大名府境內有著極大的威望,蘇瑜的賑災和治河所受到的阻力,大部分都來自於當地的大地主。
這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