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高唱凱歌。天子親征凱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時遠至數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將出徵凱旋,有時皇帝也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都稱為“郊勞”。
軍隊凱旋後要在太廟、太社告奠天地祖先,並有獻捷獻俘之禮,即報告勝利,獻上滷獲的戰利品。在兩週一些銅器銘文中常記有戰爭勝利後獻捷獻俘之事,象《小盂鼎》銘文說,盂征伐方,執獸(首領)四人,獲聝(馘)近五千,俘虜一萬三千餘人,及車、馬、牛、羊,數以百計。馘,即作戰時將殺死的敵人的左耳割下,獻捷時作為計功邀賞的憑證。所以,這個字在金文裡,以耳為偏旁。“獻馘於王”(見《虢季子白盤》和《詩。魯頌。泮水》),正是獻捷之禮。
此外還有露布。
“露布”制度,始於後魏。東漢時,本來把官文書不加緘封者稱為“露布”。後魏以“露布”發表戰勝訊息。每當攻戰克捷,欲使天下遍知,便以漆竿上張縑帛,寫上捷報。這種辦法後來被廣泛採用,露布就成為“佈於四海,露之耳目”的“獻捷之書”。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儀。當時在廣陽門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讀露布。宣讀畢,百官舞蹈再拜行禮。
諸侯戰勝敵方,向天子或大國報告勝利訊息,也稱為獻捷。捷報一般在早朝時當廷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