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蔡王——李傑對秦宗權並沒有任何敵意。恰恰相反還充滿感激,如果不是秦宗權來這麼一手,李儼怎麼會出徵重傷?他有怎麼會有機回當皇帝?
而那些支援李傑即位的大地主大家族,立刻在李傑的支援下,開始瘋狂的反攻倒算。李儼分配下來的土地的主人,除了那些有軍隊背景的,都被趕走或者被抓起來,再不就是被強迫賣身成為奴婢。
很快這一事變的訊息傳遍天下,頓時天下一片譁然!
第六卷 鼎盛大唐 第二章 紛亂局勢
接到李儼“傷重不治”,李傑即位的訊息後,整個天下實際上分成了三個涇渭分明的陣營。wWW!
一個陣營就是強烈反對李傑即位,同時認為李儼的駕崩與李傑有關,李傑乃是弒君竊取皇位的,得位不正,不配做皇帝。應該首先確定李儼的安危是否屬實,然後再在李儼的妃子中尋找是否有遺腹子,如果實在沒有,再才在皇室中尋找適合的賢能王子。但無論如何,弒君得位的李傑不能坐這個皇帝。
這個陣營裡面的人實際上大多不是節度使,而是出征在外的李儼親信和其他一些正統觀念十分強烈的人。在淮南的方徹為其中的代表。這個陣營人不多,但是一方面擁有重兵。方徹的幾十萬大軍天下無人膽敢忽視。另一方面,士林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人在輿論上的支援。已經擁有很高影響力的《大唐國聞》更是大力的支援。
李傑並沒有把《大唐國聞》放在眼裡,首先看重的是朝廷的各大衙門機構,雖然也不是沒有對付《大唐國聞》的計劃,優先順序卻靠得很後。
沒想到等到事變發生的時候,《大唐國聞》編輯部竟然在李傑下手之前就已經逃出長安城,不知所蹤,隨後更不知道透過什麼渠道,將《大唐國聞》特刊發行天下。自然,特刊中充滿了對李傑的質疑和抨擊,揭開了許多內幕。讓李傑大為惱火。只是他對大唐地控制力遠遠不如李儼,雖然惱火,倒也採取了不少措施,弄得雞飛狗跳的,但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反而讓他的名聲被抹黑了不少。已經有人明確提出他的“賢王”名聲只不過是一層偽裝罷了。
還有一個陣營則是明確的表示擁護李傑。只不過這些人中,真正擁護李傑的人少,居心叵測的人多。
真正擁護李傑地。也有楊復恭這個大宦官,其他的人。比如說所謂地“夏王”拓跋思恭、所謂的“梁王”朱溫,甚至還有被封為“山南王”的楊師道。他們各自都有異心。從前李儼在的時候,還不怎麼敢表現出來。即使雙方都心照不宣,但至少在表面上是不敢表露出來的,否則難免一個天下共伐之的下場。可是現在李傑做皇帝,他的能力、控制力、威望都遠遜於李儼。如果說他們對李儼還有幾分忌憚之心,那麼他們對李傑就毫不在乎了。此時李儼居然完蛋。豈不正是他們崛起地好時機?
剩下的一個陣營,也是人數最多的一個陣營,他們的態度十分曖昧,保持中立,靜觀其變。除了幾個強力的藩鎮,其他的藩鎮大多屬於這一陣營。甚至連被李傑封為“晉王”的李克用,被封為“河中王”的王重榮,還有義成節度使王處存(他地力量遠遠小於極大強藩。又行事低調,因此沒有被封王)等等,都屬於這一陣營。此外名義上奉李重古為節度使,實際上權力卻掌握在朱玫手上的邠寧節度,開始宣告支援李傑,但是很快卻又改了口吻。變成了中間派。
三個陣營也並不是一成不變、鐵板一塊的。三個陣營中,除了那些中堅力量,其他的也時有變化。實力弱小的節鎮往往依附於附近的強藩,與他們保持一致。至於那些附近有好幾個強藩,偏偏他們地意見並不統一的弱小節鎮,就只好接到誰的命令發出什麼樣的表態,態度變化之快也就不用說了。
一時間,因為黃巢覆滅而初步穩定下來的天下,又開始出現了紛亂的趨勢。
然而這種趨勢,並不是這個大局的佈置者李儼所願意看到的。
於是乎。《大唐國聞》上突然發表了護送李儼逃出玄武軍團之手的赤衛軍殘部以皇帝親兵的名義發表地宣告。表示偽帝李傑意圖謀害皇帝,乃是大逆不道之徒。幸好皇帝陛下有上天護佑。逃出其魔爪,現在已經在一個隱秘地地方安定下來,傷勢也已經穩定下來,不日即將痊癒。希望天下的臣民一起抵制李傑地統治。並表示,皇帝陛下希望看到一個安定的大唐,所以希望所有忠於皇帝陛下的人暫時不要輕舉妄動,等待皇帝陛下傷愈後收拾大局,千萬不要輕啟戰端。
李儼到底威望非凡,這訊息一出,天下詭異的安定了下來。
很多人、很多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