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何種東西,能夠給我帶來源源不斷的金錢呢?
這個問題,我可回答不了。
要想在古代賺錢,可並不像很多架空小說中說的那樣簡單。古代的情況跟現代大相徑庭,現代很多賺錢的妙法,在古代,很可能就會賠錢。看來還得仔細調查研究一番才行。算了,等想到好辦法的時候再說吧。而且以後等我登基了,就可以把皇帝的錢那一部分出來用掉,或者不無小補。
還有是否在古代發展科學的問題,也需要好好考慮。
我並非科班出身,那些什麼水泥,玻璃,火藥之類的東西,我除了知道大概成分外,其他的一概不知。要讓我指導人們一步步發展近代科學,那是不可能了。不過唐時候,中外交流頻繁,科學的發展也很不錯,或許能夠依據我上千年的見識,對科學的發展起一個促進作用也未可知。不過這就要等到手下有相關的科學技術人才才行了,現在想也是白想。
將這些通常出現在架空中的情節仔細一思索,我才發現,我除了比這個時代的人在歷史發展上多知道一點,在有些地方的見識廣博一點,能做的事情,真的不多。
得出這個無奈的結論,我也只好息了那些不切實際的念頭,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自己的勢力。
不過有一個事情,我還是能做的,那就是藉助對歷史的發展,找到這個時代的賢能之士,讓他們為我效命。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號稱西域英雄的張議潮。
張議潮(799~872),出生在吐蕃統治下的沙州(今敦煌),為管法成俗門弟子,武藝高強。當時,因751年高仙芝在怛羅斯之戰的失敗和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唐朝失去了對西域和河西的控制權,吐蕃和回鶻乘勢而起,成為西域和河西的新統治者。
吐蕃統治期間,河西地區經濟、生產停滯不前;文化、教育遭到嚴重破壞,各族貧民皆為奴隸,整個河西暗無天日,一片荒涼破敗景象。幾十年過去了,當地人民仍念念不忘故國。
張議潮親眼目睹了河西人民的悲慘境況,遂立志逐除吐蕃,重返故國。
唐會昌六年(846),吐蕃贊普朗達瑪遇刺身亡,吐蕃王國的統治秩序迅速崩潰。大中二年(848),張議潮乘吐蕃內亂之機,聯絡敦煌大姓,發動民眾,趕走吐蕃守將節兒,奪取沙州、瓜州,自任刺史,並遣人入報唐朝,表示背蕃歸唐。
至大中五年(851),張議潮先後收復了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岷縣)等十一州,入朝覲見。其軍被賜名為“歸義軍”,他被任命為歸義軍節度使、河隴十一州觀察使。以後10年間,他在佔領區內恢復唐制,請留在甘州的高僧法成來敦煌講經,整頓管內寺院財產,保護佛教僧團利益,又討擊伊州等地回鶻,鞏固了後方。
鹹通七年(866年),張議潮遣部將攻克了西州、北庭、輪臺、清鎮等地,使繼絕了百年的東西交通舊道——絲綢之路得以暢通。八年(867),張議潮奉詔入朝,時年已69歲。朝廷封他為左神武統軍,晉官司徒,南陽郡開國公,賜田千畦,宅於宣陽坊,莊於義谷川。十三年(872年),張議潮卒於長安宣陽坊私第,終年74歲。
張議潮統治下的河西有十一州四千裡之地,戶口接近百萬,軍隊既有以戰鬥力強聞名的隴西健兒,也有回鶻和吐蕃族的精兵,實力超過唐朝任何一個藩鎮。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自立為王也無人能奈何得了他,可他卻毅然把百戰得來的土地交回到了唐朝廷手中。他心向祖國,以無比的勇氣和決心為祖國收復了大片國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無私”二字,可以說是他一生最好的註腳。
如此人物,怎能不令人心折?
只是可惜,他在鹹通十三年就已經去世,我已經沒辦法重新起用他為國效命了。但是我還可以與他相見,聆聽教誨。他乃是沙場老將,我若悉心吸取其經驗,必有所得。
況且,在歷史上,張議潮死後十八年,其侄張淮深因內亂,與妻、子一同被害,甚為可惜。尤其是歸義軍的內亂,給活動在其周邊和轄區內的少數民族提供了可乘之機,不久甘州被回鶻攻佔,肅州、涼州亦不從號令。張議潮辛辛苦苦恢復的國土,又落入異族之手。最後被西夏吞併。
但是有了我在,我決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我要想辦法聯絡歸義軍,助其剷除內奸,統和實力。而這,也離不開張議潮的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