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已成一團亂麻,洋人自顧不暇,日本人正在山東與華軍對持,等待俄國人打通遼西走廊通道後肯定就會撤軍,這兩國現在想的不是對抗華國。而是從華軍手裡逃命,根本顧不上我們內部體制的變化。至於英吉利人、法蘭西人這些頂級列強,在海戰失敗後就失去了干涉遠東的話語權,他們再也說得不算。所以。咱們自家事自己說了算!”
看楊度一副洋洋自得的樣子,馮國璋就像上去搧兩巴掌,沒了洋人的支援,北洋軍能撐幾天?沒了北洋軍,袁宮保當了皇帝也得被擼下去。難道幹過個皇帝癮嗎?
馮國璋猜對了,這些人就是想過皇帝癮,誘惑太大,值得冒天大的風險。大勢所趨,馮國璋不會不懂事,向楊度表明支援的意思後馮國璋就離開了楊府。回去的路上他一直思考楊度說的一句話,那些頂級列強都在遠東失去了話語權,呂梁和他的華軍實在是為華夏人爭氣,這樣的政府和軍隊,要比北洋集團強多了!
獲得了第二集團軍的支援。袁世凱稱帝的準備活動轉到明面進行,他甚至授意楊度、盛宣懷等成立一個“帝制委員會”,專門使用文人的筆桿子為稱帝吶喊助威。清帝退位後北洋集團把持社會各個角落,因此幾乎沒有反對聲音,為了在華軍擊敗盟軍之前完成,帝制委員會加快了稱帝流程。
7月20日,帝制委員會組織的京城萬人情願活動開始,來自國會、高校、民眾請願團、帝委會和各省代表組成的萬名遊行者中,超過五分之四是帝委會用每人一兩銀子僱傭的普通人。遊行隊伍抵達袁世凱官邸後,遊行代表楊度遞上萬民推戴書。不過袁世凱當即發回,並申令“另行推戴”。
來回三次後袁世凱接受,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重新整理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揣惕文溯,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娓避。”意思是為了救國救民,只好當皇帝了!
為稱帝準備的儀仗、宮府、皇室規章等在兩天內草草完成,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曾勸說父親採用日本或者德國式的君主制,袁世凱對德國的強大和君主制度也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7月22日,袁世凱多次揖讓後,接受皇帝之尊號,成立中華帝國,以1906年為洪憲元年,行君主立憲政體,設立新華宮,並擬定《新皇室規範》。
稱帝后袁世凱立刻命令外交大臣梁敦彥向華國遞交國書,商討兩國之間和平事宜,被梁敦彥拒絕。他與唐紹儀等官員在袁世凱稱帝當天就辭去官職,以示對帝制的不滿。國書交到呂梁手上後被他扔在地上,據說呂梁大總統憤怒的原因是被袁世凱搶先一步稱帝,不過緊接著就被闢謠。
其實呂梁憤怒的原因很簡單,“中華帝國”的國號自己非常喜歡,即使將來華國不會採用這個國號,也不能允許袁世凱浪費!
為了表達呂梁的憤怒,總參在袁世凱稱帝當天發動泰安戰役。一方面是炫耀武力,另一方面主要的戰役目的是消滅濟南外圍的日軍,為攻佔濟南、解放整個山東半島打好基礎。另外,日軍第一軍餘部兩萬多人躲進沂蒙山區,只要華軍攻佔泰安,將戰線與北邊的第一軍和陸戰二師連成線,就可以將日軍封堵在山區內。日軍第一軍一旦走出山區,就會被華軍發現,然後調集兵力將其圍剿。
徐州會戰時日軍曾派出一個旅團的兵力增援,王士珍戰敗後日軍收縮兵力,以淄博、泰安、萊蕪為基點設立濟南防禦圈。不過第一軍失利後日軍兵力不足,泰安以南的菏澤、濟寧等地都主動放棄。
22日下午一點,華軍第三集團軍第七軍抵達濟寧附近的曲阜。第三師六團三營二連線到任務在曲阜東北城區搜尋北洋潰兵,徐州會戰後大量潰兵向北逃跑,華軍行軍路上搜尋到不少,不能任由這些人亂竄,扔掉武器回鄉最好,但大部分仍持有武器,很有可能演變成兵匪和佔山為王的土匪,成為今後治安的毒瘤。
二連三排排長胖洪受傷,流彈擊中腹部導致大出血,徐州會戰結束後送到後方戰地醫院救治,好在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胖洪歸隊前由副排長老高暫時指揮,不過老高的威望差一些,比如一班長帥胡就老找茬。
“一班,到那個大院子裡查探一下!”
“老高,就我們一班去人是不是少點,看那個大院子起碼好幾百畝,一個班進去找不到人啊!”
“我說一班長,你怎麼老是對我高排長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