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部分

業產品和原材料不是小小的惠州工業基地能滿足的。所以,美國和德國都接到了大批的訂單,尤其是鋼軌,成為了美國出口中國的最重要商品。

如此一來,美國人的態度站在了革命政府一邊,他們希望拖延日俄戰爭爆發的時間,甚至不希望看到日俄戰爭的爆發,不論是日俄哪一方佔據了朝鮮和東北,都會對革命政府造成威脅,也間接的對美國的利益造成威脅。

法國則忠於俄法同盟,對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表示支援,但這種支援也是有限度的,法國政府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到遠東,這會導致俄法同盟在歐洲對付德國的實力減弱。

德國希望俄國東進,以減輕其在東邊的軍事壓力,後來革命政府提供了鉅額訂單,德國為了照顧這個冤大頭的利益,對於俄國的支援變成了不聞不問。

這樣看來,英國全力支援日本開戰,俄國背後只有一個有限度的法國,美國則盡力阻止這場戰爭的發生,局勢對日本非常有利,這樣一來,日俄戰爭很有可能提前爆發。呂梁的準備時間本來就不足,如果提前爆發戰爭,就會打亂前期所有的部署,倉促間干預這場戰爭,很有可能無法取得理想的戰果。

呂梁的目的,是希望藉助日俄戰爭,日本將主要兵力集中於東北的有利時機,火中取粟。所以,計劃中介入的時間是對馬海戰(1905年5月)發生之後,此時日俄雙方已經在東北廝殺了一年多。以前呂梁想到這裡就會在心裡暗暗狂笑,做黃雀的滋味真是不錯。但目前看來,如果戰爭提前發生,海戰肯定也會相應的提前,這樣一來,自己就會出現準備不足的情況。

所謂的準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海軍的準備,這種規模的海戰,如果想取得完勝,光靠幾艘巡洋艦是不現實的,必須有自己的戰列艦,第一艘戰列艦在1902年底下水,海試完成後加入了海軍的作戰序列,並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但,只有一艘明顯不夠,而第二艘和第三艘下水時間都在1904年的11月左右,建造時間長達兩年零三個月。耗費如此長的時間,主要是因為呂梁堅持這兩艘龐然大物要在造船廠中建造,而不是像第一艘那樣由鋼鐵基地生產。至於原因,很簡單,就是要鍛鍊造船能力,藉此完善工業體系。

負責建造戰列艦的惠州造船廠和湛江造船廠單單是準備工作就用了9個多月,硬體設施還好說,包括用於建造戰列艦的船臺、機械、鋼板等都不是問題,戰列艦的主炮、動力系統等可以暫時由鋼鐵基地提供。耗費時間的主要是軟體方面的能力,技術工人需要培養,造船廠需要完成由小噸位到大噸位船隻建造的積累,漁船、運輸船、驅逐艦、巡洋艦,一步步走過來,跨越式的發展有時候並不適用,尤其是在基礎非常薄弱的時候。

再一個方面是陸軍的準備,呂梁的計劃裡,需要動用的陸軍數量至少要三十萬,這還是保守數字。現在七個軍也不到三十萬,所以陸軍還需要擴充,軍工廠還需要擴建,滿足好幾十萬軍人所需要的物資也需要海量的工廠支撐,軍隊的運輸需要大量的運輸船。這就是所謂的準備,不可或缺的準備。

所以,從1904年1月開始,呂梁就將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重工業建設上,鋼鐵,鋼鐵,呂梁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的渴求鋼鐵。截至目前,轄內的年鋼鐵產量為130萬噸,距離呂梁的期望還差老大一截。

這個數量的鋼鐵,如果完全用在軍工產業上倒是可以暫時滿足,但是,耗費鋼鐵最多的,卻不是軍工產業,而是鐵路和基建。從美國進口的鋼軌佔到了鐵路用鋼軌的二分之一,這已經是能夠從外界購買的最大數量的鋼鐵,不同於後世,這是個鋼鐵衡量國力的時代,每一個國家都不會將鋼鐵這種戰略產品無限制的外銷。關鍵還得靠自己!

漢陽鐵廠的改建工作沒有持續多久,呂梁就下令拆除所有的舊裝置,改用惠州出產的新式裝置。改造的難度和成本巨大,還不如完全使用新式裝置,漢陽鐵廠留下的,只是那些工人和場地。經過三個月的改建,漢陽鐵廠煥發新生,使用鋼鐵基地海底採礦車直接從長江運過去的海底礦產,使得鐵廠的成本降到了最低、產量迅速提升。由於最重要的因素——鋼鐵工人的充足,漢陽鐵廠在短時間內就成為僅次於惠州鋼鐵廠的第二大鋼鐵廠。

最大限度的利用海底採礦車是發展重工業的一大準則,這也是重工業基地都位於沿海或者沿江地區的主要原因。考慮到沿海地區很容易遭受外敵干擾,所以新建的重工業工廠大多位於長江沿岸,尤其是武漢地區,這也使得武漢迅速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製造中心,而上海,則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