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迴歸朝廷未晚。 ”
“道長盛情,史天澤謝過了。 ”史天澤並沒有馬上回答,沉吟了一陣,施禮道:“昔年,天澤激憤之際得道長相勸,天澤至今不忘。 道長守志,甘於隱姓埋名,老於林泉之下,天澤不是道長,無道長之操守,不能象道長一樣老於山林間,只想轟轟烈烈地做幾件事,不枉來人世走一遭。 ”
清風子神態依舊,勸道:“天澤小友,你還是執迷不悟。 聖人與世推移而為功,世異則勢異,現今王師節節勝利,蒙古節節敗退,朝廷光復中華之勢已成,蒙古處於極度不利之勢。 一旦王師北伐,中原百姓必將響應,前有王師邀擊,後有百姓搔擾,蒙古折戟中原轉眼之事。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澤小友三思。 ”手一揮。 揚風和幾個弟子不斷往城下扔東西。 砸在地上,發出砰砰聲,史天澤定睛一瞧,正是蒙兀兒他們的人頭。
清風子此舉地用意非常明白,他是在告訴史天澤,你要是再不回頭,迴歸朝庭。 蒙兀兒他們就是他的榜樣,必將受到懲處。
現在的情勢正如清風子所言。 形勢越來越有利於南宋,在李雋的部署下,南宋越來越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 史天澤大敗,長安光復,光復關中已經是指日間之事,山東半島的登陸戰進行得如火如荼,蒙古軍隊在南宋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 山東半島上地蒙古軍隊節節敗退,這就使得中原腹地面臨東西兩個方向地軍事壓力。
再者,淮東淮西之地地蒙古軍隊進攻也不順利,淮東淮西的宋軍在張世傑高達趙良淳等人地指揮下不斷給來犯的蒙古軍隊以打擊,蒙古軍隊已經摺損不少,估計再敗幾仗的話,就沒有實力再發起進攻了。
也就是說,中原腹地馬上就要面臨被東西南三個方向的戰略包圍圈。 戰略態勢已經極度不利。 忽必烈雖然雄材大略,也不是神仙,無迴天之術,要是南宋出兵中原的話,中原歸屬就很難說了。 史天澤嘴上不承認,在心裡也在暗自思量。 不出意外地話,中原必屬南宋。
史天澤臉上的神色數變,長嘆一聲,仰首吟道:“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 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 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 ’陵誠能安。 言陵忠誠能安於死事。 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 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 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願足下勿復望陵!”
這是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句子,意在指責西漢負德,不厚待功臣。 史天澤引用來是暗指南宋負恩,專殺功臣名將,如岳飛韓世忠這些抗戰名將卻落得沒有好下場,岳飛屈死,韓世忠閉門謝客,實有傷志士之心。
這點,誰也不能否認,千年以來,讓後人寒心也!
正是朝廷無能,賢才名將忠臣遭罪,才使得不少人才流失,為異族所用,眼前的史天澤就是其中的一個,擔架上的郭侃也是其中一個。
史天澤引用這段話的意思最後歸結到“勿復望陵”四字,他是在告訴清風子他會一忠到底,就是蒙古敗亡,他也不會迴歸朝庭。
其實他要說的是李陵一句非常有名地話“我已胡服”。 李陵投降後,本來是想找機會再回歸西漢,本來是另一個姓李的軍官幫助匈奴訓練軍隊,由於情報失誤,漢武大帝收到的情報卻說成是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漢武大帝一怒之下誅了他的家人,使得李陵心恢意冷,再無迴歸打算。
到了漢宣帝時,漢宣帝派人招李陵迴歸,李陵長嘆一聲,說了“我已胡服”四個字,以此來婉拒宣帝的使者。 說實在,可以想象得到李陵當時必然是非常的激動,心潮澎湃,非常想回歸西漢,最終卻選擇了留在匈奴,直至老死。
“我雖胡服”雖只四字,卻讓人唏噓不已,縱是千言萬語也不及這四字有力度。
史天澤現在地心情與李陵當時差不多,才用李陵的名句來暗示“我已胡服”,也就是說不會迴歸南宋了。
清風子嘆息一聲,指責他道:“你既用李少卿之言,可有少卿之行?少卿遭不白之冤,苟活於匈奴,終生不為匈奴出一計,未為匈奴做一件事,尸位素餐,終老一生而已。 少卿死後,屍骨南葬,嚮往故國。 你呢?你率虎狼之師,殘殺無辜百姓?可曾想到自己是漢人?你的屠刀對準的是你的同胞,流著和你一樣血液的華夏子民?同為異族效力,郭忠和嚴明軍紀,不擾民,不殺無辜的百姓,都比你強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