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吃沒有武器,就更難了。
“但是,他有一雙神奇的大手,他只要神奇地一推,這支農民隊伍就變成了精銳部隊,非常讓人難以置信。 ”
最後,他感嘆之極“既生我忽必烈,何生趙祺?喻亮不併世,不會有三國故事,我與他不同世而生,我必然會功蓋三王五帝,成就一番大業!天呼,天呼!”
忽必烈這話是什麼時間說的呢?是他死之前說的,可以說是他的臨終遺言。
正如忽必烈的說,李雋真的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正是在他的推動之下,中原百姓反對蒙古統治的鬥爭篷勃發展,給宋軍北伐以有力的支援。
“有了糧食,不用愁吃了;有了武器,可以把他們好好武裝起來。 把他們打造成一支精銳的軍隊,好好在中原鬧鬧。 動靜越大,對我們越是有利!”深謀遠慮的李雋開始運籌下一步棋了。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章 忽必烈的反應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章 忽必烈的反應
忽必烈坐在寶座上,看著揚明道長大袖飄飄而入,眼中閃爍著神光,一動不動地盯著揚明道長,要是揚明道長是磁石的話,忽必烈就是給他吸引的磁鐵。
忽必烈雄材大略之人,按理不會如此盯著一個使臣,但是揚明道長的身份有些特別,一襲道袍在身,高大的身材很有虎氣,完全沒有出家人那種飄飄若仙的出塵之姿,倒象是久在官場打滾計程車紳。
南宋居然派出一個道士來當使臣,這種事情恐怕在歷史上很難找到先例,即使傳說中的太公玄乎其玄,也沒有以道士身份去當過使臣,這事著實有點讓人難以理解,由不得忽必烈不好奇。
不僅忽必烈好奇,就是他那些文武大臣也是好奇,以打量寶貝的眼神看著揚明道長,要不是至尊當前,可以想象得到他們肯定是早就議論紛紛了。 雖然他們沒有說出來,他們的心裡不知道奇怪了多少回。
揚明道長單手打個問詢,向忽必烈施禮,道:“貧道揚明見過陛下。 ”
忽必烈臉一沉,眼中閃著神光,威嚴地道:“見了朕,為何禮數有虧?”他是想要揚明給他行跪拜大禮,倒不是忽必烈在乎這點禮數,而是他想借此機會折辱一下揚明道長,故意如此說話。
“陛下此言差也。 ”揚明不卑不亢地道:“揚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既入道門當以道門之禮相見。 長春真人與成吉思汗不亦以道禮相見乎?”他也不含糊,心如明鏡似的,知道忽必烈是想以此為託辭,行折辱他之實,才不會上忽必烈地圈套。
忽必烈雄材略,很得群臣愛戴,揚明如此當著群臣的面直斥其非。 立時引起了群臣的不滿,立即喝斥起。 而揚明道長一副波瀾不起的模樣,好象群臣那些嘈雜之音不存在似的,真的是充耳不聞了。
忽必烈揮手阻止群臣的喝斥,反駁道:“道長既入空門,當守道門清規,拜老子,讀道經。 餐朝露,潛心清修,與日月同輝。 道長為何劍履紅塵,來管這些俗事,甘心為南朝破敗之邦奔走?”
揚道長嘆一聲,什麼話也沒說。 按理說,作為一朝地使者,面見敵國的皇帝。 即使有天大地困難的也不會在敵國之君、敵國之臣、敵國之民面前露出點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打腫臉充胖子”,死硬到底,以免給敵國瞧不起。
這一聲嘆息立時引起了群臣的關注,無不是驚奇地看著揚明道長,而揚明道長雖然有嘆息之聲。 有嘆息之行,卻無嘆息之色,臉色平靜逾恆。
忽必烈就是忽必烈,他微一動心思就知道揚明道長必有後著,嘆息只不過是個鋪墊,看著揚明道長不說話,靜等揚明道長自己說出來。
大凡說客,他的一舉一動都有深意,張儀蘇秦之輩是說客的傑出代表,他們的一言一行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真正地說客。 忽必烈多讀漢書。 久習漢文化,哪會不知道其中的訣竅。 才會如此處理。
對於忽必烈如此應對,揚明道長在心裡大為讚賞,心想忽必烈不愧是一代明君之才,曾讓乃師清風子為之傾心的帝王。 清風子之所以不為忽必烈為所用,只是因為華夷之別,並不是忽必烈才氣不足,相反,清風子對忽必烈的才情很是欽佩。
揚明這人很是機靈,清風子點名要他出使,並非無因,他又是一聲嘆息,仰天道:“可惜,可惜!”不再是有嘆息之聲,無嘆息之色,臉上一副悲天憫人之態,讓人一見之下就會聳然動容。
忽必烈何等樣人,哪有不明白他的心思,知道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