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希特勒在軍事問題上真心是說一套做一套,很難說這位元首是不是一心一意的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爭取土地。
這麼說吧,德國人輸掉這場戰爭,是生產線所決定的。動員過晚,並沒能真正將侵佔的地盤的資源有效整合起來。而其對手卻在透過生產線廉價爆兵。此消彼長之下被淹死實屬活該。
以坦克產業舉例,當後期德國裝甲部隊越來越少,越來越缺乏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的時候,在希特勒的瞎指揮下。德國人還在搞精雕細琢,去生產那些消費資源巨大的重量級鋼鐵巨獸。這不是作死麼。當然,並不是沒有德國人意識到這一點,比如施佩爾就很清醒。
一直以來。堅定的反對虎式坦克、黑豹坦克和虎王的就有他,如果他能決定一切,那麼這三種坦克都不應該走上第三帝國的生產線,取而代之的是便宜實惠的E10/25系列裝甲車輛。
為什麼在說道E系列的時候,用的是裝甲車輛而不是坦克一詞呢?因為E系列本來就是一個高度通用的裝甲系列,包括坦克、自行火炮等一系列變形車輛。是以標準化、通用化為著眼點的德國陸軍新一代戰鬥車輛的換裝計劃。
通用且易於生產是E系列中最重要的著眼點。以E10來說,必須以三號突擊炮一半的生產成本實現與三號坦克相當的戰術效能。一方面E10的車體是E5的放大版,還要在負重輪等儘可能多的部件上實現互換,還必須大幅簡化生產工藝;除此之外的另一方面德國人還要求E10儘可能的利用“貨架產品”,使用已經成熟的部件。比如說PAK39L48這門三號突擊炮的主炮及其觀瞄裝置就被繼承了下來。
在E10/E25上,德國人總算是開竅了,丟掉了動力傳動裝置分開放置的這個傳統,開始採用動力傳動後置的方案。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需要在前置戰鬥室中安裝大傾角裝甲和大口徑火炮的無炮塔坦克殲擊車來說,前置傳動對兩者都形成了阻礙。一方面影響首上裝甲的傾斜角度。對此黑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作為德軍中首次採用傾斜裝甲的坦克,其車體首上傾角達到55度左右。但是因為傳動裝置前置,需要佔據車頭的相當空間,這導致黑豹的首上傾角受到了限制,如果將其放大到60度左右,其防彈效果更理想,但是因為傳動裝置擋住了,則根本無法實現。
另一方面,傳動裝置在戰鬥室中的存在。也為安裝長身管大口徑火炮帶來了諸多不便(第一就是佔據了空間)這讓成員難以有效的操炮,影響戰鬥效能。
還必須看到,哪怕是採用無炮塔設計,10到20噸級底盤承載力還是有限的。不可能採用太厚的裝甲。而要保證戰場生存率就必須降低被發現的機率。而動力傳動後置避免了那根長長的傳動軸,自然的能降低車體高度。
為了儘可能的降低車體高度,德國人又一次走火入魔了,竟然採用了液氣扭杆式混合懸掛系統。從三號坦克開始,德國坦克就採用扭杆懸掛。其中以三號突擊炮最為成功,在負重輪總行程將近250毫米、動行程200毫米的情況下,透過使用直徑為50毫米的扭杆來保證懸掛系統的柔性,這使得三號坦克具有良好的行駛性,而且生產工藝簡單保養方便。
不過E10/E25並沒有沿用這套系統,這在於扭杆懸掛雖然好用,但是其需要佔據一定的車體空間,而E10遵循的設計原則是在戰鬥全重內最大限度的追求緊湊性、使外形變得低矮(這更像是老毛子的路數)。
另外雖然三號坦克的扭杆系統柔性較好,但這也帶來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對於一個穩定的射擊平臺來說。柔性真心是不必要的。因為這將導致每一次射擊之後,車體就會晃動一陣子。在那個沒有高低伺服機自動修正的情況下,將影響射速和精度。
所以到了E10/E25,德國人就放棄了這一套系統,轉而採用安裝於車體外的獨立液氣式彈簧作為懸掛裝置。所謂液氣彈簧,就是由貯能器、動力缸和減震閥三部分組成。貯能器中含有一個高壓惰性氣體的彈性密閉氣室,其餘的容積則充滿液體,減震閥和動力汽缸透過管道相連線。液體進出貯能器,改變氣室佔有的容積,氣體壓力隨之變化。從而起到貯存和釋放能量的作用,而液體是氣體的密封和傳力媒介(這很重要)。動力缸是一個液壓執行機構,既能把外力所做的功變成貯能器內氣體的壓能,也能用貯能器內氣體的壓力對外做功。
由於利用了氣體的可壓縮性和液體的不可壓縮性。同時起到彈簧和阻尼器的作用,這種液氣式彈簧的懸掛性是非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