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德雷雙軸渦槳發動機最重要的還不在動力充沛,更關鍵的是這是一種噴氣式發動機。是的。同志們,你沒有看錯,這確實是噴氣式發動機。因為總有些同志看見螺旋槳就以為那是活塞機,這不是瞎胡鬧嗎?噴氣式發動機又不止有渦噴、渦扇這兩種,渦軸發動機和渦槳發動機以及槳扇發動機也是噴氣式發動機!
採用渦軸發動機好處有哪些呢?自然是功重比更高,簡單的說就是發動機重量和功率的比值。一般活塞發動機很難超過四,也就是其功率越大發動機就越重。相比之下,噴氣式發動機的功重比一般都在五以上,和活塞發動機相比,哪怕是兩者的功率一樣大,但是重量要輕不少。
蘇5採用的是李曉峰交給留裡卡設計局逆向測繪仿製的阿姆斯特朗。塞德雷雙軸渦槳發動機,最大功率3000馬力,型號名稱是AL1。
可能有眼睛亮的同志很快就發現了,雙軸渦槳發動機是啥意思?簡單點說就是這種渦槳發動機其實可以看成兩臺獨立的發動機,可以透過減速箱“兩臺”聯動也可以單獨工作。而這臺發動機將驅動來驅動兩副反轉的螺旋槳,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消除大功率發動機帶來的強大縱向扭矩,大大方便飛機的飛行操縱。在經濟巡航中,一臺發動機可以停車。即使一臺發動機發生故障,飛機也不會面臨傳統雙發動機佈局導致的操縱困難的問題,也不會有單發飛機立刻玩完的危險。
蘇5的機頭是一個圓錐形槳轂罩,裝有2組各4葉的雙重反轉螺旋槳。機翼為典型的鷗型中單翼,其內翼下反,外翼上反,並且採用了三段摺疊方式。以便能夠適應航母升降機的寬度和機庫的高度。由於機身下部的搜尋雷達艙導致了橫向不穩定,因此蘇霍伊增加了一定的尾翼高度,好在紅海軍的航母都是奔著大型化去的,老航母改造中也刻意加高了機庫。使用起來還是沒有問題的。
總而言之,透過第一階段的試飛來看,蘇5的除了醜陋之外完全能夠滿足紅海軍未來五年的需求,完全可以投入生產。那麼李曉峰為什麼沒有馬上同意蘇5投產呢?
原因就在於她的發動機,成就了蘇5的是那臺雙軸渦槳發動機。但是阻礙她生產的也是這臺發動機。渦槳發動機的工藝要求比活塞式發動機高一截,而且價格更加昂貴。對紅海軍來說小錢錢還是比較緊張的,自然要三思而行。
並且渦槳發動機的技術難度也是顧慮之一,留裡卡設計局能保證這種新式發動機真的沒有問題嗎?就算能,生產廠家又能批次的完成生產嗎?況且以當前蘇聯的戰時狀態,很難再上一條全新的生產線了。
這些問題不解決,蘇5是一點戲都沒有。不過現在事情出現了轉機,海軍方面對Ro2已經不滿意了,有了換裝的意願。而且暫時來看唯一能滿足需求的也只有蘇5。有了紅海軍的推動,蘇5應該能爭取到一個還算不錯的優先順序。能夠帶動那條發動機生產線。
當然僅僅靠蘇5一款機型帶動一條生產線也是不現實的,李曉峰的想法是,是不是陸軍也幫幫忙,渦槳發動機改成渦軸發動機也不是沒有可能。通用一種核心機搞兩套產品,給陸航的直升機用用也是可行的。
很快李曉峰就向海軍和陸軍提出了這個建議,很快海軍和陸軍也就響應了,前者有興趣很正常,陸軍為什麼也有意思呢?這還要從陸軍的新一代通用直升機說起,西科斯基和米里按照陸軍的要求研發更大更重航程更遠的通用直升機,但是搞來搞去發現怎麼也滿足不了陸軍苛刻的要求。原因就是活塞式發動機的功重比太低。功率上去了,發動機的體積和重量也是直線上升,導致直升機陷入了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怪圈。而噴氣式發動機的功重比要高一截,以當前AL1發動機的功重比看。還真能滿足陸軍苛刻的要求。
而且海軍也承諾,前期不需要陸軍太大的投入,只要陸軍能夠支援他們上這個型號就行。這樣的要求在陸軍看來真心是白給啊,何樂而不為呢?
很快蘇5的研發就走上了快車道,不過在蘇5定型之前,海軍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要求將蘇5細緻的劃分為兩個型號。一款是俯衝轟炸/魚雷攻擊型,另一款是偵察/反潛型。前者叫蘇5A後者叫蘇5B。
那蘇5A和蘇5B有什麼區別呢?蘇5A取消了機腹下雷達倉,沒有了這個外部突出體並降低了垂尾高度之後,其最大速度增加到560公里每小時,可以說比零戰的部分型號都要快了。不光是速度更快,連帶著俯衝效能也最佳化了不少。而蘇5B則保留了雷達倉,其主要職能就是偵察和反潛。
紅海軍之所以要將蘇5變成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