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雖然抗干擾能力強(無法干擾),但是慣性器件有累積誤差,當航程足夠遠的時候,偏差量就會被越放越大。僅僅依靠慣性導航是無法滿足軍事需求的。
必須有其他手段輔助慣性導航,從而更精確的導航。為此,李曉峰命令KGB的相關機構開展了新的無線電導航系統的研發,這也就是所謂的TACAN系統,全稱是TacticalAirNavigationSystem(戰術空中導航系統),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塔康系統。
塔康系統是一種近程極座標式無線電導航系統。歷史上是美帝在40十年代後期開始研發,1952年投入使用。其原理是:從飛行器上每秒發射30對、間隔為12微秒的詢問脈衝對(成對發射的脈衝)。
當地面臺收到詢問脈衝對後發射同樣間隔的回答脈衝對。而飛行器把收到回答脈衝對的時間與詢問脈衝對的時間相比較,得出脈衝電波在空間傳播的時間,從而得到飛機到地面臺的距離。
這就完成了測距工作,當然這還不夠,還必須能夠側向。而側向工作則由地面臺發射九個呈現心臟形波瓣的調幅形式脈衝訊號。這一調幅包絡包括由旋轉心臟形圖樣的15赫方位訊號和由九個波瓣旋轉產生的135赫方位訊號(這兩個訊號的相位與地面臺相對飛機的空間方位有關)。
具體的原理就不細說了,反正透過對比上述兩個脈衝訊號,並應用除波瓣技術,飛行器就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方位資訊,從而實現定位,再配合慣性導航裝置進行比較,自然能得到精確的定位資訊。
這一套塔康系統從1944年開始研發,一直到1949年才投入使用,基本能夠滿足500公里以內的導航要求,對於紅軍的前線航空兵來說是非常的實用。
當然,李曉峰還是不會滿足了,在此之後,他竭力推進紅軍對衛星導航的研究,從1950年開始預言,一直到1965年蘇聯第一顆實驗型GLONASS升空,在15年內燒掉了200億美元。這筆巨資讓當年的政。治局異常的肉疼,可誰讓李曉峰強烈地堅持呢?
當然,在未來,政。治局會發現這兩百億美元花得實在太值得了,不僅一次性的解決了紅軍的精確定位問題,連帶著在民用市場上也大大的撈了一筆,在未來半個世紀內創造了不下於兩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關於新技術的話題就暫且說道這裡,讓我們回到戰場上,看看四月初蘇德兩方的態勢情況。就從北至南說起好了,在東普魯士,依然是對峙的僵局。德軍雖然沒有能力越過猶太人建造的一道道鋼鐵長城,但是猶太人也沒有反攻之力,國力有限尤其人力資源太珍貴的他們並沒有多少機動兵力,寶貴的幾個裝甲師更多的承擔著移動反坦克炮臺的作用,他們就是救火隊員,一旦發現了德軍的突破點,就立刻機動前往滅火。
而這種獨特的戰術也給未來猶太人應用裝甲部隊留下了有悖於當時主流的設計思想。猶太人希望獲得一種裝甲堅固而機動性又良好的反坦克平臺。從一開始猶太人的裝甲部隊就是立足於防禦的,這跟好朋友紅軍的崇尚進攻完全不同。這也導致紅軍的先進坦克並不能完全滿足猶太人的需求。
在1960年代,猶太人發展出了獨特的梅卡瓦坦克,這種發動機和變速箱前置,透過大量使用傾斜裝甲堆砌出的這種超級重的坦克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類。它並不適合真正的裝甲戰,在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時,很容易被打癱,好在猶太人當時具有一定的戰場優勢,能夠控制住戰場回收被打癱的梅卡瓦然後進行修復,但是立足於防禦的梅卡瓦充當移動炮塔使用還是不錯的。
北線對雙方來說都是僵局,真正複雜的是中線和南線,在中線隨著第二次布良斯克戰役遭遇慘敗,從明斯克一直到莫濟裡這一線德軍處於全面的劣勢和被動,基本上可以說喪失了維持戰線的能力。如果不是紅軍之前進行連續作戰消耗比較大,沒有能力繼續乘勝追擊,將德軍趕到白俄羅斯和東波蘭邊境線都不是大問題。
而南線德軍的形勢也僅僅是稍好一點,攻佔了基輔對於德國人來說是政治上的強心劑,至少德國國內對此一片歡欣鼓舞,讓希特勒的個人聲望達到了頂峰。
但是我們都知道,基輔並不是被德軍攻佔的,而是紅軍主動放棄的。紅軍之所以放棄基輔實際上是為了反攻,隨著烏克蘭第二方面軍返回基輔以北,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二方面軍收復基輔以及合圍殲滅曼施坦因叢集和德軍第17集團軍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了。
對紅軍來說,實施這一作戰基本上就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