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動員鐵路沿線的所有的公民前來幫忙,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戰爭。蘇聯人民和蘇聯紅軍一起攜手前進,硬生生的在被積雪覆蓋以及被冰封的道路上開闢了道路……”
華西列夫斯基對這次“人民戰爭”的評價頗高,認為正是這場“人民戰爭”才保證了紅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如果沒有這場“人民戰爭”,他的第37集團軍絕對不能按時趕到庫爾斯克。
不過華西列夫斯基其實還應該感謝KGB的三個空中突擊旅,因為如果不是他們及時趕到庫爾斯克,科涅夫的第38集團軍不說防線崩潰,至少也要丟掉大半個庫爾斯克城區。正是空中突擊旅的神兵天降穩住了防線,為華西列夫斯基爭取了少說三天!
而這三天就是最具有轉折意義的三天!多年以後,科涅夫提起這三天時都是心有餘悸:“當時的情況太危險了,防線已經是岌岌可危,我也已投入所有的預備隊,但是德軍的攻勢太猛烈了!在那個關鍵的時刻,安德烈。彼得洛維奇同志派來了寶貴的增援力量,幫助我們抵擋住了德軍澎湃的攻勢,完全可以這麼說,沒有安德烈同志,就沒有後來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
很有意思是不?對比一下科涅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回憶,不難看出,其中的區別不小。華西列夫斯基沒有直說,但意思很明顯,他首先認為是他的第37集團軍趕到戰場才穩定了局勢,其次,認為這場戰役關鍵點是他及時的發動了沿途的群眾。簡而言之,他和第37集團軍是關鍵。
但是科涅夫卻不一樣,他認為某仙人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某仙人派來增援力量,華西列夫斯基根本就不頂用,所以關鍵在於某仙人的正確決策。說白了就是拍某仙人的馬屁。
那麼究竟誰說得更真實呢?嘿嘿,這麼說吧,這兩位的屁股其實都坐歪了,都屬於戰後為本集團的臉面貼金,並不能真實的反應戰場上情況。
光看他們倆的回憶錄是不行的,還得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回憶的,其中烏博列維奇的回憶就很重要了,畢竟他是庫爾斯克方面軍的司令員,雖然他當時並不在庫爾斯克,但是這並不妨礙他能從更全域性的角度看庫爾斯克戰役的問題。
對於第38集團軍的困境,烏博列維奇的回憶錄裡有反應:“伊凡。斯潘捷諾維奇那裡的情況不太妙,德國人一波又一波潮水的攻勢給第38集團軍施加了極大的壓力,迫使他不得不投入了所有的預備隊。鑑於德軍的主戰軍團還在持續不斷的湧入戰場,可以斷定,未來第38集團軍的壓力會更大。伊萬。斯潘捷諾維奇保證他一定能夠堅守住陣地,但是這在我看來是不夠的……”
烏博列維奇為什麼認為不夠呢?難道科涅夫在德軍狂暴攻勢下守住陣地還不夠好?當然不夠好,烏博列維奇絕不想看到第38集團軍就這麼被打殘,這個集團軍可是少數戰鬥力完備的集團軍了,他還想讓該集團軍在未來的圍殲作戰中發揮作用,怎麼能就這麼被德國人拼殘了!
認識到了這一點之後,大家就該明白科涅夫那裡究竟是個什麼狀態了,這麼說吧。科涅夫豁出去了是能守住的,但是要付出重大代價,而這樣的代價是烏博列維奇和李曉峰不願意看到的,他們還希望前者在未來的戰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所以,增援科涅夫不是因為他撐不住,而是降低第38集團軍的消耗。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再回頭看,你就能從華西列夫斯基和科涅夫的回憶中品出更多的滋味了。
很顯然,華西列夫斯基那邊的行動的意義是要打折扣的,就算他們晚到幾天,科涅夫也不會崩潰,無非是殘廢而已。對整個庫爾斯克戰役來說影響並不是特別大,無非是第38集團軍提前進入休整,戰役後期圍殲作戰中出不了風頭而已。
華西列夫斯基這所以那麼說,原因只有一個,還是因為功勞,畢竟在庫爾斯克戰役第一階段的防禦戰中,高光的只有科涅夫的第38集團軍。如果不出突出他及時前往增援,第37集團軍真心是毛都撈不到一根。很顯然,這是托洛茨基不願意看到的,不管怎麼說,老託都得為華西列夫斯基搶點分數,也只能授意華西列夫斯基自誇一下了,反正這也不算過分,畢竟第37集團軍確實一抵達戰場就擊退了德軍,這是事實,稍微吹吹很正常。
那科涅夫為什麼要往自己臉上抹黑呢?他又不是混託派的,而且跟華西列夫斯基關係也就那麼回事,沒必要自黑成全他人不是。嘿嘿,科涅夫要成全的肯定不是華西列夫斯基,他要成全的是某仙人。
請注意,他的兩個說辭是值得深思的,同意調空中突擊旅去的是烏博列維奇,按道理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