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哈切夫斯基認為,經過上一階段大踏步的後退,紅軍以空間換時間,已經初步的穩固了防線。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重新奪回主動權,將被動的防禦轉化為積極的進攻。
自然而然的,圖哈切夫斯基是不待見那些要求繼續防守和以穩妥為先的“右派”,他必須在軍隊中樹立其一步也不得後撤的觀念。
而李曉峰的認知卻完全不同,他認為紅軍並沒有完全的站穩腳跟,這條剛剛形成的戰線也是搖搖欲墜,現在的情況遠沒有好到考慮奪回戰爭主動權甚至主動反擊擊敗敵人的時候。他認為現在的情況依然是相當的糟糕,紅軍的損失不小,戰前建立的機械化部隊遭受了重創,相當一部分技術兵器不是被摧毀就是被主動放棄,可以說紅軍的戰鬥力水準一下子退回到了三十年代初期。
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紅軍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反擊,而是真正的站穩腳跟並恢復實力,尤其是考慮到1941年的冬季即將來臨,物資將變得十分緊張,在這種時候考慮反擊,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李曉峰認為紅軍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真正的站穩腳跟,用一道堅固的防線將德軍擋在俄羅斯境外,利用冬季的時機重新整編和訓練部隊,為來年的戰鬥打一個堅固的基礎。
所以,之前他在政治局會議上表示:“局勢遠遠還沒有好轉,在之前的三個多月戰鬥中,我們損失了大概75萬精銳部隊,大量的技術兵器也亟待補充,尤其是必須注意到,我們現在構築的防線還是很脆弱,尤其是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交界處,我軍的力量十分薄弱,不排除敵人乘虛而入的可能。所以,現在我們要考慮的不是進攻,而是防守!我們必須在冬季來臨之前,做好迎接敵軍新一輪攻勢的準備工作,首當其衝的就是填補第6和第16集團軍的缺口!”
可想而知,圖哈切夫斯基對這樣的戰略方針是不滿意的,他認為李曉峰過於的小題大做了,羅科索夫斯基和盧金的部隊雖然確實弱了一點,但他認為古德里安也強不到哪裡去,他說:“經過三個月的消耗,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損耗是相當大的,根據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的經驗看,敵第二坦克叢集已經是檣櫓之末了。羅科索夫斯基和盧金只要不是太差勁,完全可以擋住古德里安。”
圖哈切夫斯基的構想是:“我軍在白俄羅斯集結了大約兩百萬軍隊,而這個方向的德軍大體也是這個數目,當相當數量的第二坦克叢集被少量的第6和第16集團群牽制住時,在明斯克方向,我軍的兵力反而佔優勢。我軍完全可以在這個區域採取主動的行動,打一兩個殲滅戰,迫使第三坦克叢集后撤是完全可能的。”
很顯然,圖哈切夫斯基的老毛病又犯了,他還是過於的想要進攻,想要打一兩個勝仗為自己正名了。問題是,這可能嗎?
那是不可能的,雖然圖哈切夫斯基的判斷沒有問題,在明斯克方向,紅軍確實有一定的優勢,可問題是,這種優勢太微弱了,甚至可以說紅軍除了兵力上有優勢,其他方面滿滿的都是劣勢。
比如紅軍在之前的兩次反擊和撤退中損失了大量的坦克,按照戰前的編制,一個機械化軍應該有1000餘輛坦克,可是此時明斯克周邊地區的紅軍機械化軍平均只有400輛坦克,而且請注意,這四百輛坦克中,接近一半都是老掉牙的T26和BT5,比較先進的T34、T35和T54數量還不足一百輛。
應該說,戰前的機械化軍實力已經消耗得七七八八了,此時就發起反擊,真心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不光是機械化軍實力不足,步兵也普遍感到缺乏重武器(相當一部分火炮被遺棄或者就地摧毀了),師屬炮兵團普遍只有一個半營的規模。
空軍也存在實力不足的問題,不過他們的問題不是損失過大,而是戰前在三十年代生產的那一批伊15、伊16和SB2、DB3在這場戰爭中顯得毫無作用,只能承擔少量的作戰任務或者乾脆用來當教練機用。
而新式的雅克、拉格系列戰鬥機以及轟炸機和攻擊機產量還不足以完全抵消上述那些飛機的空缺,而且培訓飛行員也需要時間。總而言之,空軍顯得青黃不接,需要時間來過渡。
總體而言,紅軍顯得很虛弱,迫切地需要重整,而這需要時間。如果再不管不顧的傻乎乎的進行反擊,紅軍恐怕又會遭到更多的損失,需要調補的窟窿也更多。
按照李曉峰的估計,紅軍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才能喘過氣來,甚至時間可能更長,最樂觀的估計,在1942年下半年紅軍才有反擊的能力,在此之前談反擊,都是不切實際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