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好呢?用了才知道,猶太人在六十年代引進了高盧雞的CN10557式105毫米線膛炮和專屬的G型破甲彈。請注意,這可是高盧雞費盡心血專門製造的發射破甲彈的“神器”,該炮因為膛壓低,實際上基本不能發射動能穿甲彈的,號稱在最大有效射程700米上能破甲360毫米(垂直)。
那麼實戰結果呢?實戰中猶太人發現,G型破甲彈理論上的那個最低20轉的速度基本不可能實現,破甲彈的旋轉速度依然高達數千轉以上,而結果就是理論上的那個360的破甲數值根本沒辦法實現。別說對付裝甲更厚的T62,就是打T54都相當的費勁。所以,猶太人很快就淘汰了華而不實而且造價奇高的G型破甲彈,將其和那門CN10557一起扔進了垃圾堆。
至於牛牛發明的滑動彈帶,不得不說,這個確實比法國人的思路簡單,實現起來容易而且造價低廉。但是這依然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用了滑動彈帶技術的破甲彈,發射後的轉速依然高達上萬轉,其動破甲威力實際上只有靜破甲彈威力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這依然僅僅是看上去很好。
那麼李曉峰是怎麼提高NVK150破甲彈的威力呢?他分成了幾個步驟,第一步,就是將老舊的機械引信改進為壓電引信。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改進呢?破甲彈雖然有很高的理論破價值,但這需要破甲彈的金屬射流達到一個最佳距離引爆(也就是最佳炸高),只有在這個距離上才能得到截面積最小、密度最大的金屬射流。如果起爆過晚,金屬射流還未達到最密集的程度就打在打在裝甲板上,自然威力大減;而起爆過早,金屬射流效能又大大降低,很容易斷裂。
這就對引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在最佳炸高時引爆,精準的一觸即發。可二戰期間,破甲彈採用的大部分是傳統的機械引信,根本控制不了炸高,所以破甲威力就很不理想。
而壓電引信則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謂的壓電引信就是在彈體頭部裝一塊壓電陶瓷,這種陶瓷能在足夠力度的撞擊下產生近萬伏的脈衝電流,用該電流引爆電雷管。它既有足夠的反應速度(電流的速度就不用說了吧),又有比較高的安全閥值,保證沒有足夠的撞擊力度就不會引爆。
說到這,同志們也該明白美帝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給裝甲車焊接那麼多“鳥籠子”和“防盜網”是做什麼用的了吧?其實其用處很簡單,就是對付壓電引信的。
裝備壓電引信的火箭彈撞上了“鳥籠”和“防盜網”,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鐵條卡住,被卡住之後,自然引信就不可能工作也就不會引爆破甲彈。第二種情況是撞上鐵條爆炸,前面說了,破甲彈的射流對炸高是很敏感的,一般“鐵籠子”跟主裝甲是有一段距離的,沒有了最佳炸高,射流對主裝甲的侵蝕自然是大打折扣。
改進引信只是第一招,第二招就是滑動彈帶了,誠然滑動彈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是確實可以最佳化。可能有同志又要問了,既然如此,為啥不用G型破甲彈的技術呢?
原因很簡單,G型破甲彈又是滾珠又是軸承,還要潤滑,技術要求高,效果一般並且造價不菲。以蘇聯的技術製造麻煩而且也無法大規模量產,自然是棄之不用。
有了滑動彈帶之後,D5T發射破甲彈時轉速基本能控制在八千轉左右,比原來的數萬轉好轉了不少。當然,使用滑動彈帶也有一個問題,塑膠的滑動彈帶要佔據一部分彈體空間,必然要縮小彈體內的藥罩的直徑。而藥罩的大小跟破甲深度是有直接關係的,簡單說藥罩越大,破甲能力肯定會越強。不過這種合理的取捨也是值得的,否則,就算藥罩直徑大了,但是轉速太高,頂多也就是靜破甲數值好看,實戰依然是淚奔。
當然,為了彌補藥罩直徑縮小的遺憾,李曉峰還準備了第三項改進措施,那就是對藥罩本身下工夫。破甲彈藥罩材質對破甲能力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密度大延展性好的金屬才適合做藥罩,比如說普遍使用的銅。銅的延展性和密度都不錯,而且價錢相對便宜,適合大規模使用。
但是,不管是黃銅還是紫銅跟其他一些金屬比較起來,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說黃金、白銀或者鉭。這三者中黃金自然是最理想,延展性最好而且密度最大,其次是鉭,再次是白銀。
當然,白銀比銅強得有限,而且價格上體現不出這種強的優勢。所以某仙人首先就放棄了白銀。他關注的重點是黃金和鉭。黃金大家都很熟悉,出了名的貴金屬,反正如果讓軍委知道某仙人準備用黃金製成破甲彈的藥罩去攻擊敵人,恐怕會用口水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