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這種雷達的波束中心線(即波束最強輻射方向)與天線機械軸(即波束旋轉軸)成一定角度。當雷達天線連續旋轉時,波束便繞著機械軸旋轉掃描而形成一個圓錐體。
而前面說了,空軍的設想是導彈沿著波束的方向飛。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導彈在空中不是直線飛行,而是跟波束一起繞圈,呈現螺旋狀飛行軌跡。
導彈在空中打轉轉可不是什麼好事,將直接影響攻擊的精度,而且這還是最輕的,你想想,載機在空中也是要機動的,雷達波束自然也會跟著擾動,一個弄不好,導彈就會丟掉波束,結果自然是沒辦法擊中目標。
經過長久的實驗,空軍發現,這種雷達制導的方式不是不可行,而是極大的限制了載機的機動,這麼說吧,除非載機四平八穩的做直線飛行,否則導彈幾乎不可能擊中目標。
戰場上轟炸機敢這麼四平八穩的飛嗎?肯定不行的,那等同於活靶子。所以這個看上去很有希望的駕束制導方案也被放棄了。萬般無奈之下,空軍只能朝電視制導這個方向努力了。
所謂的電視制導,簡單的說,就是導彈彈頭是一臺攝像機,經過它捕捉和瞄準目標,然後將目標的影像資訊傳遞迴載機,透過電視熒幕直觀的顯示在投彈手眼前。投彈手只需要控制導彈朝目標飛就行了。
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也有不少困難。首先那個年月的“攝像機”效能很差,在高空和高速飛行中能不能準確的識別目標就是個問題。
其次,“攝像機”拍攝的畫面必須傳回載機,這又涉及到了資訊傳輸的問題,前面說過了,那個年月無線電工業不發達,要及時準確的將畫面傳遞回去技術要求很高。
一開始,毛子就被難住了,又準備用有線傳播糊弄,但很快發現,那個容易斷線的老問題依然無法解決。無奈之下只能埋頭攻關,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驗,在1944年,這款極其簡陋的電視制導炸彈誕生了。
實話實說,當時這枚導彈效能真心不敢恭維,電視制導的導引頭解析度很低,反正傳回載機螢幕上的畫面慘不忍睹,模糊得只能分辨出大概的物體(十米計),就像是過度曝光而且焦距定錯了照片一樣。就是這樣的“照片”還不能保證時時刻刻都有,時不時螢幕上就是一片雪花,得控制手猛搖天線或者猛錘螢幕才能再次收到訊號。
但不管怎麼說吧,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哪怕是訊號再差,在陽光明媚的天氣,投彈手都能在十公里外發起攻擊,而且導彈的攻擊精度也能控制在一百米左右。
也許在後世,這樣的精度是慘不忍睹,但是在當年,已經算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了。哪怕這種第一代電視制導炸彈無法準確的攻擊固定目標,做不到定點摧毀,但是紅軍卻將彈頭換成集束彈或者子母彈,專門用來從“防區外”打擊和壓制德軍的高射炮陣地,為接下來俯衝轟炸機精確俯衝投彈掃清障礙……(未完待續。)
223閃電行動(上)
就在李曉峰忙著搞定製導武器問題的時候,他的老對手圖哈切夫斯基也沒閒著。進入10月份之後,圖哈切夫斯基是過得比較鬱悶的,政治局和軍委幾乎是全盤否定了他的一切主張,而且總參謀部的權力是大大縮水,頗有一點上下不靠的感覺。
自然的,圖哈切夫斯基對當前的狀態肯定不滿意,也一直在積極的想辦法“東山再起”,只不過倉促之間沒有太好的機會和辦法而已。
而這一次,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反擊功虧一簣,沒能將敵第一、第二坦克叢集的主力留下,這就讓圖哈切夫斯基看到了機會。
他覺得這是翻盤的好機會,如果他能想辦法留下敵人的主力,這是不是將證明他圖哈切夫斯基還沒有過時,依然是紅軍的中流砥柱呢?
當然,想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古德里安和克萊斯特都是老狐狸,而且手下的部隊機械化程度相當高,如今是玩命一般的逃跑,誰能追得上?誰又能攔得住?
此時的德軍第一、第二坦克叢集正在快速地向烏涅恰方向逃跑,而最近的紅軍第12集團軍先頭部隊還在傑格加涅夫卡,反正從圖上推演來看,那是不存在攔截的可能。
實際上布良斯克方面軍已經基本上放棄了追殲德軍主力,重點放在了吃掉德軍阻擊殿後部隊上,如果能吃掉這兩個軍,不說一舉扭轉紅軍在各條戰線上的頹勢,怎麼說也能打一個翻身仗!
羅科索夫斯基下一階段的作戰計劃重點就放在這上面,按照他的計劃,殲滅了敵軍的阻擊部隊之後,布良斯克方面軍將徐徐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