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9年到1941年,空潛快這一波人是空前的活躍,不斷地叫囂著修改紅海軍的戰術理論,明確潛艇的核心地位,要求向德國海軍學習,利用潛艇進行海上破交作戰,徹底地摧毀對資本主義世界極其重要的海上生命線。
眾所周知,李曉峰是航母派,他對發展潛艇沒有意見,但是潛艇這個配角出來搶戲搶主角地位那他就不能同意了。所以在那兩年他是竭力地鎮壓空潛快的喧囂,在他的支援下,航母派也終於找到了作戰目標。
航母派認為,潛艇用來破交確實有非凡的作用,但是破交只能對英國這種資源高度依賴殖民地的島國有重大作用。碰上了美國管用嗎?恐怕是不管用的,他們認為德國潛艇部隊取得的戰果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尤其認為潛艇部隊並不能夠有效的摧毀敵人的主力艦隊。而不摧毀敵人的主力艦隊自然也就談不上完全解除了敵人的威脅。
所以航母派認為,在未來紅海軍應該利用潛艇進行破交作戰,不過潛艇的任務是削弱敵人的實力,為較為弱小的紅海軍水面艦艇編隊同敵人主力最後決戰創造良好條件。
說白了。航母派認為潛艇就是一種騷擾手段,削弱敵人之後,再由他們出場解決問題。
應該說航母派的這種理論確實談不上先進,因為紅海軍的主導思想依然不是控制海洋,而僅僅是避免海洋被敵人控制。也就是說紅海軍對制海權依然沒有太大的興趣。依然僅僅是一個破壞者。
實話實說,這很落後。畢竟海洋佔地球面積的四分之三,海洋裡才有人類的未來。而紅海軍卻對海洋沒有一絲一毫的興趣,僅僅樂於當一個破壞者,真心是沒啥追求。
當然,對落後的紅海軍也不能要求太高,誰讓蘇聯的國土太廣袤資源太豐富了,這讓北極熊僅僅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感興趣也就很正常了。
而且從進步的角度說,紅海軍航母派從最開始的純粹的防禦性質海軍建設思想轉入進攻和破壞,這也算是有進步了。一口氣吃不成胖子。得一步步來不是?
並且,紅海軍航母派的這一套理論很取巧,不像之前的戰列艦派和空潛快派那麼排他,不是那麼非此即彼。航母派承認了潛艇的重要意義,也不排斥發展潛艇,這就沒有那麼強的對立性。哪怕是空潛快最如日中天的時段,也不敢說一棍子給航母派打死。
所以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航母和潛艇的發展都是比較快的。先說潛艇吧,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在同英美結盟之後。在英美的一再強烈要求下,紅海軍終於同意加強太平艦隊的實力,那怎麼增強呢?就是增派潛艇和部分水面艦艇前往海參崴。
其中潛艇可是佔據大頭,從北方艦隊一口氣將抽調近30艘潛艇。這個數量說實話是比較驚人的。而這三十艘艦艇當中一大半都是所謂的巡洋艦潛艇。
所謂的巡洋潛艇其實就是紅海軍的大型遠洋潛艇,而其他的就是中小型近海潛艇。說起開蘇聯或者說俄國對遠洋潛艇是相當的熱衷。早在1910年,俄國工程師祖拉維耶夫就提出建造一種排水量高達四千噸的巡洋型潛艇(這個噸位在今天的常規潛艇當中都算是體量最大的那一批)。
祖拉維耶夫設計的這種巡洋潛艇安裝有36具魚雷發射管(前後各18具),還可以攜帶120枚水雷,並安裝有五門120毫米火炮。說實話,這種異想天開似的大型潛艇完全超越了實際。也超出了當年俄國的工業能力。實際上也只有毛子那種最大的才是最好的設計思維才能搞出這種怪物。
好在當年沙皇的海軍部並沒有抽風,拒絕了祖拉維耶夫的設計,而是要求先建造一種由巴爾德設計的1250噸的大型潛艇,看看效果好不好,如果好再上馬祖拉維耶夫的設計。
當然,隨著一戰日益殘酷,以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這些大型潛艇計劃都不了了之。但是俄國人始終沒有放棄這個想法,到了1930年國家經濟開始有起色了之後,大型潛艇又回來了。
這就是IV批巡洋潛艇,也就是真。理級巡洋潛艇。不過實話實說,真。理級真心是個垃圾。為了使真。理級潛艇達到較高的水面航速,阿薩福夫將其設計得很像驅逐艦。眾所周知,驅逐艦那種體態是絕對不適合水下航行的,最開始真。理級潛艇的儲備浮力高達92%,後來經過修改也達到了75%左右。
大儲備浮力雖說有利於改善潛艇的水面適航性,但這樣一來,其水下排量自然是水漲船高,難以做到快速下潛或者上浮。同時高幹舷設計也使該級潛艇容易遭到水面炮火的打擊。
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