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8部分

元首的旨意很快便傳達到了漫漫東線的每一處戰壕中,而戈梅利則成為了希特勒“黑名單上的第一個受害者”。在德軍最高統帥部給中央集團軍群的訓令中如此說道:“……白俄羅斯所有大中城市的守衛著們,你們必須在俄國人進攻的時候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作為帝國對抗布林什維克的第一道屏障,阻止、延滯敵人的推進,儘可能多的牽制、削弱對方的力量是你們的職責。帝國需要你們用勇敢和犧牲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當然,要塞理論並不是希特勒的原創,自古就有,但是當人類的腳步跨入20世紀中葉之際還對這種中世紀的戰法抱有幻想的話,那隻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愚蠢!

希特勒始終認為自己的日耳曼軍隊是絕對可以信賴的,即使是四面楚歌的情況之下也能堅持到最後。既然暫時已經耗盡了所有能夠用於突擊的裝甲力量,指望透過進攻的方式打敗俄國人暫時是不可能了,那麼希特勒很自然的就開始認為蘇德戰線上那一座座星羅棋佈的城市,不!是要塞能夠擋住紅軍進攻的勢頭,為德軍回血爭取時間。

這是個好辦法嗎?應該說絕對不是,因為真正正確的做法是機動防禦和縮短戰線(當然也包括縮短補給線),但是這麼做就意味著必須放棄得來不易的戰略縱深!

藉此騰出手來的德軍機動力量能使反擊變得更加有力,雖然這並不能和勝利劃上等號,因為仗還是要靠士兵一槍一彈打出來,但畢竟還有進攻翻盤的機會。

但希特勒認為如果將自己辛苦打拼出來的地盤如此輕易地拱手讓人,必定會給本已低迷計程車氣帶來更為消極的影響。

實際上類似的錯誤紅軍也犯過,在衛國戰爭初期,一直期望禦敵於國門之外和保住每一寸國土的他們同德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對攻戰。實際上當時放棄東波蘭縮短戰線進行防禦作戰才是上策!

牽制+消耗+反擊=穩定戰線,至少從邏輯上講希特勒的小算盤並沒有打錯。退一萬步講就算前線有什麼閃失,德國人還能有更多的迴旋餘地,相信這些不是那些整天埋怨元首貪戀土地的將軍們所能理解的。必須承認政客們對事態發展的估計有著極為敏銳的嗅覺,更何況平心而論希特勒確實是個非常厲害的政客。但戰事的程序最終還是宣告了“要塞”理論的失敗,希特勒究竟什麼地方錯了呢?

希特勒,其實也包括絕大部分德軍將領,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此刻的紅軍已經強大到了什麼程度。這倒不是說蘇德兩軍的紙面實力對比(諸如坦克、飛機、大炮等)已經是一邊倒了,而是作為博弈中的雙方,所立足於的本身潛力就存在檔次上的差距。

德國人基本只能夠依靠自己,從工業原料到寶貴的石油資源,什麼都顯得如此的捉襟見肘。可蘇聯那邊是什麼情況?一個比歷史上更早而且更全面的完成工業化和戰爭準備,而且各種資源極其豐沛,更重要的是隨著美國參戰,蘇聯的優勢就更加大了!

別看紅軍打頭陣的是那些威風凜凜的T54、T34、T35和黑死神,但是美國從糧食、輔助車輛、有色金屬和機床、零部件等方面敞開了供應給紅軍,能讓蘇聯的戰爭機器始終維持超高效率和速度的運轉。

這麼說吧,從1943年3月開始,蘇聯只需要伸伸手,可愛的揚基就會送來紅軍所需要的一切。這麼說吧,戰爭本身就是兩個敵對系統之間的全面對抗,整個系統的實力差距決定著勝負的歸屬。而從1943年開始,德國人幾乎在每一個環節上都要遜於他的對手一籌,所以這仗怎麼打都是輸。

紅軍有足夠的實力在死死地困住這些“要塞”的同時繼續謀求向德軍腹地發起縱深攻擊,而這也正是讓德國人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地方。這些可憐的德國佬只能坐等被圍困,然後進行毫無希望的困獸之鬥。

收到希特勒的電報之後,內因多爾夫心裡很明白:自己昔日敬愛的元首已經是鐵了心要把他和他的部隊往火坑裡扔,但即便如此內因多爾夫也只是緊縮了眉頭片刻。在他內心深處,始終認為毫不猶豫地服從上級命令應該是每個普魯士軍人最基本的職業操守!

當然,那時候內因多爾夫還是有點希望的,那就是希望老朋友勞斯上將能夠拉他一把了。直覺告訴他這位與自己相濡以沫多年的上司加兄弟絕對不會在這種生死存亡之際之他於不顧,或許勞斯已經命令裝甲部隊前來解圍了!

不過內因多爾夫也知道胡思亂想並沒有什麼用處,現在最關鍵的還是做好手頭的工作,如果解圍部隊還沒來,他的“要塞”就被紅軍攻克了,那一切都是白搭。

內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