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賽爾做準備的同時,以色列再也規劃作戰方案,不過以色列人的問題稍微麻煩一點,因為對納賽爾來說他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進攻,不進攻是沒辦法消滅以色列的,基本上納賽爾是不用擔心猶太人打到蘇伊士運河這邊來,因為這條運河的幕後大老闆是美國,借給猶太人兩個膽子也不敢跟美國炸刺不是。所以埃及的主要使命就是進攻!
但是,埃及的想法是有錯誤的,以色列並不缺乏進攻的勇氣,確實他們暫時不能去碰蘇伊士運河,但是不碰蘇伊士運河並不代表不能進攻,西奈半島可是足夠大,足以打殲滅戰了。
所以在以色列內部,對於未來的戰爭策略其實有三種意見,第一就是進攻,乘著埃及人沒有做好準備發動突然襲擊,用蘇聯式的大縱深戰術包餃子。而第二種意見就是誘敵深入,然後利用以色列國防軍的裝甲優勢從敵人肋部穿插過去包圍大口吃肉。而第三種意見就很簡單了,立足於防守,先嚴防死守頂住埃及的進攻,耗盡埃及軍隊的銳氣之後再一舉反擊。
這三種意見各有各的道理,主動進攻有主動進攻的好處,這樣能夠牢牢地將主動權握在手裡。但是主動進攻也有問題,如果以色列主動進攻將會被國際社會視為挑釁,輿論將非常不利。尤其是美國英國對蘇伊士運河非常敏感,一旦讓他們產生誤解,後果嚴峻。
誘敵深入打圍殲戰,這個選擇也不錯,以色列國防軍的機械化程度本來就很高,很擅長機動作戰,而且埃及軍隊的後勤補給能力和作戰意志都相當成問題,拉長對方的補給線,然後一舉關門打狗,不難造就一場輝煌的勝利。
不過問題也有,這樣一戰下來基本上就能給埃及軍隊清零了,可以想象埃及人能成建制的逃回去恐怕不會多。有同志要說了,全殲敵人難道不是好事嗎?是好事也是壞事,現在的埃及在納賽爾的領導下雖然跳得歡,但實話實說對以色列的威脅有限。而一旦埃及軍隊慘敗,納賽爾的統治基礎必然會動搖,弄不好埃及又是一場政壇地震。而對於埃及的幕後老闆美國來說,好不容易才搞定埃及,自然是希望埃及穩定,而一旦埃及政壇發生動盪,這筆賬美國人恐怕會全部算在以色列頭上,而以色列暫時還不想得罪美國。
退一步說,就算納賽爾沒有倒臺,以這位的野心恐怕是不甘於俯首認輸的,他恐怕會更加積極主動的整頓軍備,然後一雪前恥。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不過是一個開端,未來將是持續不斷地糾纏,根本就沒有盡頭。對猶太人來說,返回巴勒斯坦是回家,是希望安居樂業的,而不是來這裡找刺激見天的打仗玩真人CS的。
似乎想來想去還是防守反擊更靠得住,可以限定戰爭的規模,可以選擇性的消滅埃及軍隊,而且不用淪喪一寸土地?嘿嘿,別想得那麼美好,防守意味著消耗,而以色列國力最經不得消耗。當年二戰中死守東普魯士已經讓猶太人認識到了防守的艱難,當年他們可是付出了血的代價才擋住了納粹的北方叢集。雖說埃及軍隊連給納粹提鞋都不配,但是猶太人依然對防守抱有顧慮,不希望陷入這種被動之中。
一時間猶太人有些舉棋不定,不知道該作何選擇。而此時,國際形勢也在悄悄的發生變化。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小衝突並沒能太吸引媒體的眼球,豬灣事件依然在持續發酵,杜魯門那邊不說是壓力山大也是焦頭爛額,所以他不得不“催促”納賽爾快一點開展行動,為此他不惜又給了納賽爾一定的援助,條件只有一個——儘快動手!
按照納賽爾的意思自然是希望再多準備準備,可現在美國人顯得比他還要著急,連帶著讓他也有些火燒屁股了。一番思考之後,納賽爾認為哪怕是準備工作沒有完全搞定,但也八九不離十了,而且準備得越久就越容易被猶太人看穿,還不如干脆利落的出手,來一個快刀斬亂麻!(未完待續。)
661
就在以色列還在忙著制定全面的規劃時,埃及搶先動手了。在納賽爾的命令下,埃及軍隊突然開始了全面進攻,力求先發制人打以色列一個措手不及。
看起來局勢對以色列是非常的不妙,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埃及人除了在最初的那個上午向前推進了幾公里之外,很快戰鬥就陷入了僵持。第一線的以色列國防軍不能說輕而易舉的擋住了埃及軍隊的前進步伐,但至少也是不為難的。
原因嘛,非常簡單,以色列國防軍從上到下的軍事素質和軍事裝備都在埃及人之上,這要是會輸那就怪了。而在這場戰鬥中,未來的一批將星表現得非常搶眼,比如說達揚。
歷史上達揚是在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