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加米涅夫一樣給李沃夫拍過賀電,想從這一點上轉移視線根本不可能。
當然,這並不是列寧的運氣,而是他早就已經計劃好了的,加米涅夫不過是按照劇本走罷了。不要會錯意,不是加米涅夫和列寧串通好了演戲,他可沒有捨身救主的覺悟。完全是加米涅夫的一舉一動都在列寧的意料當中,再加上一點小手段,就輕而易舉的讓加米涅夫上當。
這個局實際上從列寧走出車門的那一刻就已經發動了,為什麼當中批評加米涅夫,讓他下不來臺?難道僅僅是列寧不喜歡他招來了蘇漢諾夫,騷年,列寧怎麼可能如此狹隘,他又不是《三國演義》的量小周郎。蘇漢諾夫再怎麼說也是一方大佬,來迎接他那是給他列寧面子,他怎麼可能計較。
之所以要批評加米涅夫,之所以要讓他下不來臺,那是因為列寧太瞭解加米涅夫了,這個人太驕傲、太好面子、太自以為是,更重要的是野心勃勃,只要狠狠的打他的臉,激發他的不滿,讓他的逆反心理持續膨脹,那他肯定是要想辦法報復的。
對於加米涅夫報復的手段,列寧太清楚了,作為一個無比驕傲的人,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大庭廣眾之下失了面子,自然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報復。可是這個傻瓜根本沒想到,誰都可以反對他列寧的激進主張,就是他加米涅夫不行。
為什麼?
不光是因為賀電,更是因為布林什維克黨內的主流思想是中立,所謂的中立就是冷眼旁觀,加米涅夫要跟孟什維克聯合又要無條件的支援臨時政府,這跟中立是背道而馳的。布林什維克的中立反對列寧的激進,自然也反對加米涅夫的投降跟保守。可笑的是這個傻瓜壓根就沒看出來,2B一樣跳出來,那還不死!
140各有各的打算(上)
加米涅夫杯具了,此時的他再也沒有適才的意氣風發,癱坐在座位上上就像一頭鬥敗了的公雞,無精打采的樣子顯得十分的頹廢。連坐在他身邊的蘇漢諾夫都不由得嘆了口氣,他太理解加米涅夫此時的心情了,在1912年那個灰暗的日子,他也和加米涅夫一樣,充滿了悲觀情緒,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卻是意氣風發的站在講臺上,像是凱旋歸來的大將軍。
蘇漢諾夫以為自己已經很重視列寧了,以為對這個小個子的戰鬥力已經是知根知底,按照他的想法此次加米涅夫突然發難,哪怕不能成功的搶班奪權,也能打列寧一個措手不及,運氣好的話,讓列寧丟盔卸甲一潰千里也不是什麼很難的事。
可誰能想到,前一刻還腹背受敵,一副孤家寡人樣子的列
寧,不經意間就來了個大翻盤,K得加米涅夫滿頭是包。這種極富有喜劇效果的大轉折讓蘇漢諾夫十分的蛋疼。想破頭也不明白,列寧輕描淡寫看似很隨便的幾句話,殺傷力怎麼就那麼大囁!
蘇漢諾夫當然不明白列寧取勝的原因所在,而這也是他跟列寧差別最大的地方。蘇漢諾夫作為一個革命理論家,或者革命理想家,搞純粹的革命理論是合格的。給他充足的時間,深刻的研究理論,成不了馬克思,達到普列漢諾夫的水平還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搞理論厲害的,並一定能真正的指導一場革命。比如老馬和老恩,在理論界那是泰山北斗,但是在革命實踐界,可以說毫無建樹。
問題在哪?說穿了就是哲學中典型的知行不合一,像蘇漢諾夫這樣的學究,太理想化,太教條化,對於革命總要用書本上的標準去衡量。如果革命條件沒有完美的契合書本上的教條,他就認為是不可取的,哪怕是群眾的呼聲再熱烈他也是躊躇不前,走一步退兩步。
說好聽點這叫追求完美,說不好聽點這就是死腦經。而列
寧卻不是死腦經,他的腦子很活,絕不會因為老馬按老黃曆說了一句今日不宜動土,就老老實實的不給沙皇和臨時政府掘墓。他的膽子很大也很靈活,充分的意識到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基礎雖然不牢固,但是革命的時機卻已經完全成熟。如果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恐怕就得等到再過二十年或者三十年,等世界格局再次大洗牌的時候,才有新的機會。
列寧當然不允許再等這麼久,他已經快五十歲了,總不能等到七老八十再發動群眾鬧革命吧?就算那時候能取得成功,可是留給他改造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時間還有多少?
列寧的政治抱負很大,決不允許這種蛋疼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在他看來只要抓住現在的機會,就不必浪費二三十年的時光,趕早不等晚,早一點總比晚一點好。再說了,求人不如求己,與其像孟什維克將命運交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