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9部分

斯普魯斯海峽!

也就是蘇聯從黑海方向通往地中海的咽喉上做文章。而這個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問題,說起來就長了。那得從一戰土耳其戰敗說起。

作為戰敗國,土耳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根據《色佛爾條約》(屬於巴黎和會簽訂的條約的一部分)的規定,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除了要割讓大批領土之外,還要將包括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兩旁的“海峽地區”劃為非軍事區,且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

不光如此,還包括: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且奧斯曼必須廢除徵兵制,全國兵力不得超過45000人,且不得擁有重型武器及空軍、海軍,亦不可以有大型商船。

這麼說吧,奧斯曼土耳其幾乎被協約國集團掏空了,而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實際控制權也落在了六國組成的“海峽管理委員會”手裡。

不過眾所周知,奧斯曼土耳其被迫在條約上簽字沒多久,隨著凱末爾領導的革命爆發,並打敗了希臘之後,協約國只能宣佈《色佛爾條約》失效,在1923年透過談判用《洛桑條約》取代了《色佛爾條約》。

根據《洛桑條約》,土耳其的獨立和主權得到了維護,但是關於海峽的管理問題,依然不是土耳其能說了算的。海峽周邊依然屬於非軍事區,並且為了保障各國通行海峽的權力,海峽通行管理權依然屬於六國集團的海峽管理委員會。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36年,從1934年開始,隨著德意日法西斯勢力的崛起,國際秩序面臨新一輪的洗牌,在土耳其人的不斷要求,以及英法對世界控制力實際下降的情況下,在蒙特勒召開的國際會議上重新修改了《洛桑條約》的海峽附件,這也就是後來的《蒙特勒公約》。

按照條約海峽真的交還給了土耳其,取消了海峽管理委員會和非軍事區的限制。但與此同時,請注意,為了保障各國通行海峽的權力,也做了另外一番規定:

和平時期,黑海沿岸各國的軍艦和商船可以自由透過海峽,不受任何限制。而非黑海沿岸國家商船通行海峽不受限制,但軍艦通行海峽有限制(在同一時間內透過海峽的軍艦的累積噸位不得超過一萬五千噸,在黑海內停留的軍艦累積噸位不得超過三萬噸,停留時間不得超過21天)。此外,所有的軍艦透過海峽時,一律不得使用艦載機。

這是和平時期的規定。那麼戰爭情況下呢?戰爭情況下商船依可以自由通行海峽,但是軍艦就要分兩種情況說了:第一種是土耳其屬於中立國,那麼各交戰國的軍艦都不得透過海峽,第二種情況則是土耳其屬於參戰國,那麼將由土耳其決定是否允許別國軍艦透過該海峽。

客觀上說,《蒙特勒公約》還算是公允,充分地保護了土耳其和黑海沿岸各國的權益,如果大家都遵守,也就沒有任何問題了。但歷史上就出現了意外情況,土耳其人自己違反了條約,二戰中處於中立的他,按照條約的要求應該阻止參戰國軍艦透過海峽,但是土耳其人卻漠視德國海軍進入黑海,這也在戰後引起了蘇聯的高度不滿,一度要求同土耳其共享海峽的管理權,如果不是美國人給土耳其撐腰,差一點就要擦槍走火。

當然,這是歷史上的走向,而現在,《蒙特勒公約》還沒有簽訂,這條海峽依然屬於“國際共管”,作為海峽管理委員會的一員,蘇聯想要透過海峽毫無限制。

也正是因為蘇聯商船和軍艦可以從容的透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這才能及時的給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援助,否則走波羅的海、北海英吉利海峽可是要遠不少。尤其是對於缺乏海外基地的紅海軍,不能透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話,那在西班牙維持存在是比較困難的。

而這一次,英國人正是發現了蘇聯的這一弱點,準備利用政治手段切斷蘇聯人進入地中海的通道。在暗地裡,透過外交渠道,英國人示意土耳其政府可以加強收回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呼聲,而英國政府樂意為土耳其鬆綁。

果不其然,從六月份開始,土耳其在國際上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攻勢,強烈地要求取消不平等條約,要求收回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

在英國人開後門的情況下,土耳其人的動議很快就獲得了響應,7月份,在瑞士蒙特勒召開了關於海峽問題的專門會議,與黑海相關的各國代表進行了激烈地交鋒。

一開始英國人就是衝著給蘇聯穿小鞋去的,英國人堅持非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