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36部分

左右的水準,基本能搞定二戰中出現的一切裝甲目標。

而且,破甲彈的生產工藝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彈對彈芯的加工那麼複雜。比如蘇聯早期的45毫米、57毫米、76。2毫米鎢合金穿甲彈,其工藝始終存在問題,廢品率高得嚇人。一度在1941年戰爭爆發之前被迫收回了大部分列裝到部隊的穿甲彈,導致遭受德國突然襲擊的時候,裝甲部隊和反坦克炮兵只能用榴彈跟德國人周旋。

破甲彈沒那麼麻煩,只要弄一個錐形藥罩,加一點高能炸藥,再解決一下引信的問題就齊活了。反正按照李曉峰的方案,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優的方案。

可能有同志要說了,難道只有你蘇聯能用破甲彈,這麼好的辦法英美德怎麼不用?而且後來冷戰中著名的L7105毫米坦克炮就有破甲彈。

話可不是這麼說的,線膛炮不是不能用破甲彈,而是發揮不出破甲彈最大的威力。因為有膛線的關係,彈丸高速旋轉,而破甲彈是靠射流“燒穿”裝甲,射流自然具有流體的特性,高速旋轉的離心力會讓射流分散,極大的影響穿甲效能。哪怕是法國人發明了滑動彈帶技術,用線膛炮發射的破甲彈動破甲威力也只有靜破甲威力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樣子。

可以說線膛炮天生不適合發射破甲彈,而滑膛炮不一樣,彈丸發射後只有輕微的旋轉,基本靠尾翼維持穩定,破甲威力儲存得很好。當然,有一說一,滑膛炮的精度確實比線膛炮差。不過考慮到二戰中坦克觀瞄裝置的落後,大部分坦克和反坦克戰都在一千米以內,這個距離上精度還能接受。

實際上當時唯一制約滑膛炮使用的其實是個觀念問題,老頑固固執地認為滑膛炮不好,不相信一款裝備滑膛炮的坦克能有多少戰鬥力,更是對破甲彈沒有太大的信心。

為了這個原因,李曉峰是跑斷了腿說破了嘴,賣了不少人情才讓軍委同意小規模採購一批裝備後來命名為1A10型的100滑膛炮的T54坦克。很有意思的是,最初在紅軍當中,T54被劃分為重型坦克,其承擔的主要使命是打碉堡。

為了配合T54的新任務,北方工業特別研發了碎甲彈,不過一般不用其攻擊裝甲目標,而是作為一種攻擊工事的專用彈藥。在當時T54主要使用三種彈藥,破甲彈、碎甲彈和榴彈。尤其是碎甲彈,作為一種既能攻擊裝甲目標也能攻擊土木工事的彈藥,十分受到紅軍戰士的歡迎。

從1938年2月份開始,T54開始進入近衛機械化步兵第一軍服役,首批的採購數量為一百輛。按照紅軍總參謀部的說法,如果T54表現優秀,將會繼續採購。

在此時,圖哈切夫斯基突然要求上馬新的重型坦克專案,這在李曉峰看來就是搶生意,自然是比較惱火。而更讓他惱火的是,一部分老頑固還覺得那廝說的有道理,連斯大林都站在了圖哈切夫斯基那邊。

於是後來被命名為T38的重型坦克專案上馬了,由科京負責研製,這位在原本的多炮塔坦克專案上進行了修改,很快就拿出了一款跟歷史上一模一樣的KV1坦克。

當時科京還有些得意,信心滿滿地對老丈人伏羅希洛夫宣稱T38是蘇聯最好的重型坦克,並且沒有之一。不過比較打臉的是,總裝備部可不聽他瞎吹,將T38和T54進行了全面的對比試驗之後,上報給了軍委一個結論:“不論是機動性、防禦性還是火力,T38全方位的落後於T54,建議終止發展T38,這種重型坦克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不是伏羅希洛夫的關係擺在那裡,T38真心是連走上生產線的資格都沒有,依靠著伏羅希洛夫的關係,紅軍騎兵部隊勉為其難地採購了兩個獨立重型坦克旅的量,另外向西班牙、芬蘭、東波蘭和東普魯士出口了一批,累積產量不超過500輛。

而T54則完全不同,從1938年投產,一直到1981年停產,累計產量超過了十萬輛,一度成為了紅色鋼鐵洪流的標誌。

暫且不提這些,言歸正傳,回到西班牙戰場,在阿蘭胡埃斯蘇德兩軍進行了第一次力量與意志的交戰,戰鬥一度打得萬分慘烈,塔霍河一度被鮮血染紅。不過隨著國民軍從馬德里外圍撤退,合兵一處的弗朗哥和古德里安終於打退了圖哈切夫斯基的進攻,萬分狼狽地奪路而逃,一口氣逃到了雷阿爾城。

有多狼狽?弗朗哥的國民軍幾乎丟掉了全部重武器,甚至相當一部分士兵連步槍都丟了,幾乎是空著手逃出來的。德國人也強不到哪去,大部分一號坦克在衝破國際縱隊阻擊時,要麼被擊毀,要麼因為機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