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志馬上就說了,這不說英國人打不穿德國人的裝甲嗎?那維持這個交戰距離有什麼意義?我只能說,同志,你算錯了,或者誤解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少同志關注軍艦防禦力的時候就只盯著一個數字,那就是主裝甲帶的最大厚度。比如說之前有提到的女王級,主裝甲帶最大厚度是330毫米,巴伐利亞是350毫米,看似只差了20毫米。但是,請注意,這個但是非常重要!
主裝機帶最大厚度,注意“最大”兩個字!這個只是最大厚度而已,實際上主裝甲帶從上到下,厚度是逐漸遞減的!只有最危險的水線附近才最厚,越往船底方向走就越薄弱!
所以比戰艦的防禦力,不光要看那個最大的數字,同樣需要關注兩點,那就是最小的數字,以及這條主裝甲帶究竟覆蓋了船身多大的面積,這才有意義。
否則,說搞笑點,鐵甲艦時代英國戰列艦有一大票主裝甲厚度超過406毫米的,比日本的大和還要誇張,你能說那個時代的鐵甲艦比大和的防禦力更強?
這麼說吧,一戰的德制戰艦最大裝甲厚度350毫米是挺誇張的(二戰的卑斯麥也不過320,皇家海軍末代戰列艦前衛號也不過356,當然喬治五世比較誇張381),但是這只是最大厚度,其實主裝甲帶大部分割槽域都沒有這麼厚的。
也就是說女王的381毫米穿甲彈在15公里上的穿甲厚度幹不穿德國人主裝甲帶的最厚的那個部分,但是足以威脅其餘稍微薄一點的部分了。畢竟德皇、國王級主裝甲帶最薄的地方只有80毫米,巴伐利亞也只有120毫米。
可能有同志要問,那為什麼是15公里而不是13公里呢?原因很簡單,英國人也害怕,巴伐利亞級的380雖然彈丸輕一點兒,但是威力真心是不小!尤其是要看到,德國人的輕彈越近威力越大,在12。5公里的距離上能穿350毫米垂直裝甲!再往裡走,女王級也吃不消了!
所以英國人只能維持這個相對安全的交戰距離,這樣他們有機會解決對手,但又不至於冒太大的風險。同樣的,巴西列夫也害怕,雖然除了兩艘巴伐利亞之外,其餘的戰列艦都只有305毫米主炮,要想K。O對手似乎要往裡走,但是真心也是扛不住381毫米穿甲彈,只能在15公里的距離上游鬥
而這也是我為什麼要說有趣的原因所在,雙方都害怕被K。O,而又不想放棄決戰的機會,結果也就演變成了漫長的拉鋸戰。而這也導致了這場海戰中雙方都取得了大量命中記錄,但卻無法終結對手。
比如說女王號就被前後命中了8彈,主裝甲帶上部被開了好幾個10米×8米的大口子,後部艦橋更是濃煙滾滾,但是航速卻一點兒都沒掉,回廠修理了半個月就重新返回了前線。
五艘女王級中最慘的是編隊末尾的馬來亞號,攻擊她的是總督號和威廉皇太子號,兩艦的20門305毫米主炮是彈如雨下,哪怕不能擊穿馬拉亞號的主裝甲帶比較厚實的部位(德制305一戰中15公里距離上垂直穿甲厚度在226毫米左右),但是打打其他薄弱部位還是輕鬆暢快的,比如上部裝甲帶,這裡幾乎被穿成了蜂窩煤。
這麼說吧,馬來亞號艦體中部的152毫米副炮炮廓幾乎被全部擊毀,如果不是消防損管給力,估計已經爆了。
當然,同樣的,巴西列夫這邊也不好受,畢竟女王級的主炮還是更狠一些的。比如國王號,艦體中部的那座主炮就被打啞了,差一點就點了天燈。
而這就不得不說一說德國人的奇葩所在了,艦體主裝甲帶他們確實挺厚實的,就像個鐵烏龜。但是炮塔卻莫名其妙的砍掉了一大截,比如德皇級和國王級,主裝機帶最厚處是350,而炮塔正面和炮塔座圈附近卻只有300毫米了。
而英國和美國戰艦,炮塔一般跟主裝甲帶最大厚度相仿或者大大超出。尤其是變態的美國佬,其炮塔厚度簡直是喪心病狂,南卡羅來納主裝甲254毫米,炮塔是305毫米,到了懷俄明主裝甲帶279毫米,炮塔356毫米,內華達主裝甲帶343毫米,炮塔三聯裝的457毫米,雙聯裝的406毫米,到了賓夕法尼亞乾脆就是457包辦了。
為什麼英國人和美國人認為炮塔要更厚實一些呢?很簡單,從中彈機率以及中彈之後的後效來說,炮塔中彈更危險!所以必須更厚一些!
而德國人卻反其道行之,只顧保護小弟弟,卻覺得腦袋略低一等,不過也不得不感慨德國人的運氣好,就算炮塔中彈也沒有被一鍋端。而英國人這方面人品就很差了,胡德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