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無畏”。
簡而言之,在1934年度,美蘇兩國同時有了新式艦載機的需求,而且隨著兩國重新恢復外交關係以及經濟危機的影響,兩國進行軍事合作是可能的。甚至也是紅軍軍方樂見其成的,畢竟美國的航空技術更發達,落後的蘇聯完全可以透過合作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不過李曉峰卻不喜歡李維諾夫的建議,按照李維諾夫的說法,直接向美國採購競爭勝出的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就好了,可以拉近兩國關係還可以解決海軍的需求問題,而且投入還小。
確實海軍艦載機的需求比較小(暫時紅海軍只有兩艘航母,另外兩艘在改造中),滿打滿算也就是400架飛機的缺口。為了這四百架飛機大動干戈發展四個新機型開闢四條新生產線似乎很不經濟,既然國外有更好更經濟的選擇,直接買就是了。
可這麼搞在李曉峰看來問題很大,蘇聯不可能永遠不發展艦載機,不可能永遠靠進口解決問題吧?早點積累經驗總是好事吧?而且還必須看到,不光是海軍艦載機缺少新式戰鬥機、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陸基的海軍航空兵一樣缺少這三個機種。稍微一算就知道飛機的缺口絕對不止400架,不客氣的說翻個三倍都跟玩一樣。難道這上千架飛機都要靠進口?有那麼多外匯嗎?
不光是經濟性的問題,實際上李曉峰也知道不管是TBD1還是BT1都是存在問題的。其中TBD1速度太慢,爬升性更是糟糕,顯得太笨。而BT1俯衝轟炸機更是問題多多,其操縱性令人髮指,連美國人都只採購了54架就下令研發BT2了。既然如此,何必跳進這個坑裡去呢?
在李曉峰看來,蘇聯完全有能力發展自己的艦載機,沒必要花這個冤枉錢。
“安德烈同志,你看問題太片面了,這已經不僅僅是個軍事問題了,而是國際關係問題……”
望著吧啦吧啦說個不停,而且還不給人插嘴機會的李維諾夫,對這個喜歡以強勢作風乾活的外交家,李曉峰很不滿意,他毫不猶豫地打斷了李維諾夫的強勢:
“國家關係不是賣國關係,我國的外匯資源是寶貴的,只能用在那些國家極度缺乏不能自研的專案上,而海軍艦載機專案完全可以立足於國內,這就是一個單純得不能再單純的軍事問題,請你不要干擾軍委的正確決策!”(未完待續。)
34試探
李曉峰強硬的反對立場不光讓李維諾夫有點發懵,實際上列寧也有些意外。今天將某人叫過來談艦載機的問題,其實是出自列寧的授意。李維諾夫屬於黨內的親英美派,但他真心不是後世天朝外賣部的那種跪舔外國的外交官,相反李維諾夫的外交姿態一貫是相當的強硬,他最擅長的就是用咄咄逼人的姿態迫使對手低頭。
由此可見,李曉峰說李維諾夫賣國是站不住腳的,實際上這更像是李曉峰在諷刺李維諾夫,意思無非是問:“馬克西姆同志,您不是一貫強勢嗎?怎麼這一回選擇跪舔了?”
李維諾夫為什麼會跪舔呢?實在是他不跪舔不行阿,對外他可以強硬,但是對內尤其是對上列寧的時候,他那小腰桿真心是直不起來。
之前列寧突然將他叫了過去,詢問他關於美國政府航空招標的事兒,聽聞可以引進美國的艦載戰機後,導師大人動心了。因為他確實對軍委之前關於艦載戰機的發展計劃不滿意,認為為了如此小的需求量而大動干戈實在是不經濟。
這幾年蘇聯的經濟條件雖然好轉了,但需要用錢的地方也很多,不客氣地說到處都在向他這個人民委員會主席伸手,按照列寧的想法能省一點還是省一點吧!
和大動干戈上馬三四條新戰機生產線相比,從美國引進成品要經濟得多,於是乎列寧就準備省下這筆小錢錢了。不過問題是發展艦載機是軍委做出的集體決議,是軍委透過的事兒,之前非常強調民主集中制的列寧也不好出爾反爾。
於是導師大人就想了一個辦法,既然直接去推翻軍委的決議不合適,那就拐彎抹角的做吧,讓李維諾夫提出一個更經濟的替代方案,不就是挺好嗎?
當然,列寧也知道,要想讓他的方案透過,李曉峰這裡是必須要做通工作的,作為海軍航空兵建設的推動者,某人在這個問題上不是那麼好說話的。不過當時列寧還是比較有信心的,認為由他出面而且也給出了廉價替代方案,某人就該識趣的接受。
不過現實卻給了列寧一嘴巴,某人十分強硬甚至幾乎無理的拒絕了他的建議,不光是拒絕,還直接給“提出”建議的李維諾夫扣了個賣國賊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