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農炮。
不光是東波蘭擦腳布不給力,烏克蘭方面軍也存在相當的問題,比如之前該方面軍兵力配置的重點是東波蘭方向,對於南邊的羅馬尼亞不夠重視,在戰爭爆發時,位於羅馬尼亞邊境線上的相當一部分部隊得到的命令時準備北上機動,是向東波蘭出擊。結果在遭到羅馬尼亞軍隊、匈牙利以及部分德軍的偷襲時,顯得沒有準備,匆忙抵抗了一陣之後,不得不向二線撤退。在當天下午五時,羅馬尼亞軍隊和匈牙利軍隊佔領了外喀爾巴阡、切爾諾夫策並向敖德薩和基輔方向挺進。
也就是說南線的烏克蘭方面軍的壓力相當的大,不光要面對敵人中央集團軍群的正面壓力,還要擔心側翼的匈牙利、羅馬尼亞和德軍的側擊,甚至在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插入白俄羅斯之後,還可以從白俄羅斯方向襲擊他們。一個弄不好,烏克蘭方面軍有被在基輔以東地區殲滅的可能。
面對這種糟糕的局面,軍委爆發了新一輪爭吵,爭吵的重點是進攻還是後撤。圖哈切夫斯基認為雖然東波蘭的表現十分糟糕,基本上沒給紅軍爭取到什麼有利的態勢,但他認為情況也沒有糟糕到必須後撤,必須放棄部分烏克蘭國土的程度。
“敵人雖然佔領了大半個東波蘭,但是必須看到在我紅軍機械化部隊趕到戰場之後,敵人的迅猛勢頭已經初步得到了遏制。可以說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而此時,我紅軍主力還並未投入戰鬥。可以想象,一旦我紅軍主力進入戰場,必然可以給予當面之敵迎頭痛擊,一舉將敵人趕出東波蘭並不是夢想。在這種時候,我認為我們應當關注正面戰場的戰鬥,而不是膽顫心驚的審視側翼的小股敵人!”
說到這兒,圖哈切夫斯基頓了頓,似乎是在積蓄力量:“我認為從匈牙利、羅馬尼亞方向突入我國境內的敵人不足為懼,他們的裝備和戰鬥力都很弱,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德國的僕從軍,只不過依靠偷襲的初期優勢才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只要我烏克蘭方面軍引起重視重整旗鼓,必然能擊退敵人。”
客觀來說,圖哈切夫斯基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確實讓人瞧不起,尤其是羅馬尼亞,這幾年被德國整得很慘,時不時就得割塊肉,可以說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登上了德國戰車。而且羅馬尼亞的那三十個師裝備確實成問題,坦克加突擊炮一塊才300輛的樣子,幾乎連紅軍的一個機械化軍都不如。而且羅馬尼亞坦克的質量差,別說T34和T54,遇上了BT系列坦克都討不到什麼便宜。
所以圖哈切夫斯基認為烏克蘭方面軍南線的部隊之所以遭受了失敗,恐怕更多的不是技戰術原因,而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果南線的部隊能夠端正態度,穩定戰線或者投入反擊都是很簡單的事兒。
不光是圖哈切夫斯基有這種看法,軍委中相當一部分人都認為南線的問題不是什麼大的軍事問題,僅僅只是態度問題,依靠南線現有的部隊就足以穩定形勢了。
持有反對意見的是李曉峰,他可沒有圖哈切夫斯基那麼樂觀,南線的部隊確實有態度上的問題,但並不僅僅是態度問題,負責南線防禦的是紅軍機械化第10軍、步兵第15軍、第17軍和第41軍。這四個軍擁有8個步兵師、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機械化師,合計是11個師的兵力。而他們的正面大約有40多個師的敵人,敵我力量實在太過於懸殊了。哪怕羅馬尼亞和匈牙利部隊戰鬥力只能打五折,那也是成倍的優勢。
在這麼懸殊的力量對比面前,僅僅依靠11個師就想擋住敵人,恐怕是圖哈切夫斯基自我感覺太過於良好了,或者說圖哈切夫斯基太想試試他大縱深作戰的威力了。可能圖哈切夫斯基認為只要烏克蘭方面軍能正面逆襲德軍,用反衝鋒打退敵人,那側翼管不管都無所謂,他大概以為羅馬尼亞軍隊和匈牙利軍隊在德軍被擊退之後就會陷入慌亂,就會不戰自潰。
說實話,李曉峰覺得如此的低估敵人是不可取的,所以他堅決反對這種顧頭不顧腚的冒險行為。一旦羅馬尼亞人和匈牙利人沒有崩潰,而是穩定地向基輔進攻。那時候就算烏克蘭方面軍能從正面打退德軍,可後路和補給線也會被切斷,沒有補給的機械化部隊會是什麼樣子?
李曉峰認為紅軍現在首先要做的,不是不管不顧的馬上投入反擊,而是首先要穩定一團混亂的局面,必須重新穩定戰線。決不能在自己的腳跟都沒站穩的時候,就想著還擊,這麼搞反而會放大自身的破綻,讓局勢惡化。
而且李曉峰還認為,和歷史上相比,現在蘇聯的情況要好得多,僅僅只有部分國土淪陷,損失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這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