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品。當然……這種小事是肯定不會驚動武松的,可是膽小怕事的徽宗一定還會這麼做。
公元1114年秋,武松在天門聚兵十萬,誓要平定遼國。大軍分為三路,一路為晁蓋,一路為王進,武松為中軍。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進遼國,所過之處沒有一點抵抗,不是繳械投降就是望風而降,沒有人敢與之一戰。在武松的逼迫下,遼國不得不和後金議和,從而抽調兵力抵抗武松。
同年十二月冬,雙方在上京道臥虎嶺展開大戰。武松以五萬精銳大破遼國三十萬精兵,進而兵逼遼國上京。在那未知的火器轟殺下,上京城很快宣告淪陷,舉國大悲。他們不是沒有想到會面臨這一天,只是沒有想到這一天會這麼快,這麼迅猛。上京告破過後,武松縱兵肆意劫掠,殺戮,凡有抵抗者立即滿門抄斬。
遼國的祈和書被武松當眾撕碎,大言不滅遼國誓不回兵。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三路大軍猶如三條肆虐的怒龍,在遼國的領地內肆意翻縱,不出一個一個月,自蒙克山和大興安嶺以東就全被武松納入版圖之中,就連剛剛崛起的女真部族也匍匐在武松的絕對武力下。
1115年一月三日,遼國與西夏結成同盟,再組八十萬精銳共同對付武松。奈何武松根本就不和他們硬戰,一邊治理剛剛佔領的領土,一邊散播留言於兩軍之中。雙方本就有著世仇,這是在武松的脅迫下才不得不聯起手來,一旦武松停駐下來,雙方的矛盾立刻就顯現出來。再加上武松的挑撥,雙方的軍隊很快就由鬥毆尋釁升級為持械血鬥。
雙方也明白這可能是武松的坐收漁翁之計,可偏偏沒有對應之策。不聯手武松就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