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利見北上的道路已經不通,思來想去決定去率剩下的三千餘殘兵投奔沙缽羅設。沙缽羅設蘇尼失是啟民可汗的弟第(頡利的叔叔)。始畢當可汗時任命蘇尼失為沙缽羅設,沙缽羅麾下有五萬帳(戶),牙帳設在靈州西北。沙缽羅設蘇尼失生的身材高大魁梧,對待麾下部族非常仁慈,許多突厥人都投奔他。頡利施行嚴苛律法時,許多部族都紛紛騎兵反對頡利,只有沙缽羅部沒有湊熱鬧。頡利正因為這個原因,覺得蘇尼失可靠才去投奔他。
不久,大同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接到頡利投奔沙缽羅設的訊息,立刻率軍進逼靈州沙缽羅設,告訴蘇尼失,交出頡利可保沙缽羅設免於戰火,否則大軍強攻沙缽羅設。
蘇尼失接到訊息正在遲疑是否要交出頡利。不料頡利聽到訊息,認為蘇尼失靠不住,連夜帶著三千餘殘兵逃走。誰知剛走沒幾里路,正巧遇上了李道宗麾下的副總管張寶相。張寶相見頡利送上門來,那還客氣啥,率部衝殺一陣,竟然生擒了頡利(狗屎運啊狗屎運,李靖忙活了那麼久都沒抓到活的頡利,卻被張寶相撿了個大便宜)。
蘇尼失得知頡利被擒後也無心抵抗率部向李道宗投降。
頡利可汗被擒獲,李道宗不敢怠慢,立刻打造囚車將頡利送到長安。
自隋朝以來,突厥就是西北的強國。李靖、李績、李道宗、柴紹等六總管滅了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淵和李世民向突厥屈尊稱臣納貢的恥辱。因此,李世民得知頡利被擒獲後頗有感慨地說:“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來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頡利,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顙,恥其雪乎”
太上皇李淵也欣喜萬分,他說:“我選這個兒子當皇帝是正確的。若不是這個兒子誰能為我一雪前恥?”當晚,他把太宗和十幾個貴臣還有諸王、王妃、公主等人叫到凌煙閣,設宴慶祝。他一時興起,還親自彈起了琵琶,李世民親自起舞,大臣們也接連起身舉杯祝賀,一直持續到深夜。
頡利被押解到長安,李世民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告俘於太廟。李世民登上順天樓,大擺儀仗,讓百姓前來觀看。將士押解著頡利可汗來到樓下跪拜李世民。
李世民對頡利道:“你有五條罪狀。第一,突厥分裂時,你儀仗著前隋的庇護才得以安穩,然而你卻沒給前隋一丁點的幫助,使前隋滅亡,宗廟斷絕了祭祀,此為不忠;第二,你與我結過盟約,然而卻屢屢撕毀盟約率兵侵擾中原,此為不禮;第三,你自恃兵強馬壯四處侵擾其他部族,令各部族怨聲載道,此為不義;第四,你欺凌壓迫我漢人,毀壞漢人的莊稼,此為不仁;第五,你許和親卻一再拖延,此為不信。朕殺你並非沒有理由,只是當年渭水便橋上的盟約猶在耳畔,朕不忍心殺你。”
於是,李世民下詔將頡利的家屬與他團聚,由太僕寺選一處地方給他一家住(太僕寺是負責養馬事務的,讓太僕寺安排頡利的住處,這也……不過話說回來,不殺頡利已經是很寬宏大量了),朝廷負責供養。至此曾經兵強馬壯,飛揚跋扈視中原為後花園的東*突厥宣告滅亡。
'奉獻'
第一六八章春後算賬
第一六八章春後算賬
貞觀四年三月底,李靖率部班師回朝,受到長安百姓的夾道歡迎,那場面真是彩旗飄揚,鑼鼓喧天,比過年還熱鬧。所有凱旋的將士高興的臉上跟開了花一樣。李潛看到這種場景心中也欣喜不已。這麼多年百姓聽到突厥人的訊息就擔驚受怕,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現在這個懸在百姓頭上的利刃終於去掉了。百姓們終於能睡個安穩覺,吃碗開心飯,再也不用擔心有突厥精騎兵臨城下了。
此戰大敗突厥意義重大,不僅收服頡利使大唐的疆域擴大了不少——現在大唐的實際控制區達到了貝加爾湖以北,設定行政區的範圍也擴大到了陰山以北600裡。而且也震懾了其他部族,使他們紛紛歸順。大唐擒獲頡利可汗不久,突利可汗舉族歸降(早在貞觀初年突利就有意歸附大唐)。隨後思結部的俟斤以四萬眾歸降。頡利可汗的弟欲谷設聽到頡利被俘的訊息,逃奔高昌。後來聽說李世民沒有殺頡利反而予以厚待,欲谷設也從高昌來降。伊吾城原本一直臣服於突厥。頡利被俘後,雖然大唐沒有對伊吾城用兵,伊吾城很自覺的舉七城以獻。李世民以伊吾等七城為西伊州。
不久,李世民下詔,說隋末天下大亂,許多中原百姓多被異族掠為奴隸,今天下安定宜讓這些人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