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5部分

商業的繁榮也給朝廷帶來了極大好處。朝廷的賦稅收入噌噌地往上增。貞觀四年,從商業方面徵收的賦稅不到一百萬貫,只佔全部賦稅的一成左右。貞觀五年,商業方面的賦稅達到了兩百萬貫,到貞觀六年商業賦稅更是突破了五百萬貫。這個數字差點讓兼任度支郎中的房玄齡驚掉眼珠。

一個賢明的君王非常清楚賦稅是怎麼來的。所以,賢明的君王對賦稅問題看的無比慎重,除非不得已,一般不會提高稅賦,甚至有的君王在登記詔中明確寫上“永不加賦”,以換取百姓對他的擁戴。如果適逢太平年景,君王還會降低賦稅,減輕農民的負擔。漢朝初年,賦稅的比例是十稅一,後來天下太平,為減輕農民負擔賦稅變成了十五稅一,最低時曾達到三十稅一。即便如此,漢朝的國庫裡依然十分充實。據史籍記載,當時國庫裡的糧食太多,陳糧還未來得及吃掉新糧就運來了,以至於陳糧黴。錢庫裡舊錢還未花出去新錢就來了,以至於串錢的繩子都漚斷。當然,這種情況是由於那段時間沒有大規模戰爭所致。而且如果不是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漢朝的家底子變得厚實起來,漢武帝也沒有能力征討匈奴。

賦稅的主要來源是土地和農民。以往歷朝歷代,農稅才是朝廷的根本。朝廷想要增加賦稅,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只有讓農民不斷開墾荒地,擴大種植面積才能實現。至於商稅,由於數量少,徵收難度大,在貞觀五年以前只不過是個朝廷賦稅中可有可無的陪襯而已。不過,貞觀五年之後,李世民意識到了商稅的重要xìng。因為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商稅增長了四倍而且沒有提高稅率,增加商戶的負擔。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效果,是因為商稅與農業稅有著本質的區別。農業稅的雖然數額非常龐大,但增長極為緩慢。除非提高稅率,否則不會有大幅度的增加。不過提高稅率只是改變了分配比例,屬於典型的féi了朝廷瘦了百姓,這樣做只會使百姓怨聲載道。但商稅不同。商稅只與商業往來的規模和次數有關。打個比方說,按照十稅一的比例來納稅,一個商號一年的jiao易規模是二十萬貫的話,應jiao稅額為兩萬貫。放在以前,由於資金流通度的限制,要達到二十萬貫的營業規模商號所需本金至少要十萬貫。但現在有了錢莊之後,資金流通度不再是限制,商號拿著十萬貫的本金一年內可以做比以往更多次生意,在利潤率相同的情況下,營業總額相應的增加了,所jiao的稅額也將隨之提高。簡單來說,商稅是商號féi朝廷也跟著féi,商號瘦朝廷也瘦。

商稅的增加讓李世民嚐到了甜頭。以前因為稅賦少,要辦的事太多,所以他一直嚴格約束自己,日子過的極為樸素,甚至有些寒磣(比起那些豪門鉅富來說,李世民的生活真算不上奢侈)。現在商稅增加了,他手裡有餘錢了,就能幹一些以前想幹而不能幹、沒錢幹、不敢幹的事。比如,藉著給李淵養老的名義修建永安宮(即後來的大明宮)。李淵所住的太安宮,位置處於低窪地帶,夏天時極為悶熱。冬天又溼冷,李淵住在裡面頗有些不高興。李世民一直準備將避暑的永安宮擴建,好讓李淵能住開心。

其實李世民早有計劃擴建永安宮。只是自從登基以來他手裡的錢一直不寬裕。雖然沒有達到捉襟見肘的地步,卻遠達不到擴建永安宮的需要。所以當李世民第一次提出擴建永安宮時,迎接他的是魏徵一通猛批以及房玄齡拿著賬本的好一番教育。見兩大宰輔都反對,李世民只得訕訕無言的斷了這個念想。現在國庫充裕了,李世民便又提出擴建永安宮。這次,房玄齡不說話,魏徵自己孤掌難鳴只能應允。

不容易啊,不容易。見到魏徵服軟李世民心裡的那個激動就別提了。自從將魏徵收歸麾下以來,每次李世民與魏徵這個倔老頭生衝突都是以自己的退讓妥協而告終,極少有自己贏的時候。只有這一次李世民覺得自己終於能在魏徵面前揚眉吐氣了。於是,龍顏大悅的李世民才對李潛大肆封賞。

貞觀七年五月甲申(初八),李世民下詔,因李潛開辦錢莊居功甚偉,特晉兵部侍郎兼錢莊總督;另授銀青光祿大夫,晉武威公。接到聖旨後,李潛立刻上表固辭爵位和散官職銜。

李世民拿到李潛的上表,立刻注意到李潛上表請辭的是爵位和散官職銜,不禁莞爾。大唐官員一般都有三種不同的品級官職。一種是職事官,比如駕部郎中、兵部侍郎、戶部尚書、左衛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千牛衛大將軍等等,這些官職表示你乾的是什麼職務,所以稱為職事官。這種職事官是有品級的。第二種是散官,比如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