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重農而抑商”。
這樣的變法自然是讓農戶無憂,可以全力種植粟米。是以在別國糧食欠奉時,魏國依然糧倉充盈。而那陶朱公之所以要來魏王這買糧也是因為這點原因。
若是別的諸侯國也如魏國這般行事,只怕再無商賈買空賣空之處,那范蠡就算聰慧,也難以在粟米上獲得巨利了……
想到這,莘奴不禁微微吐了口氣,也難怪世人輕賤商賈,這等逐利而動不顧百姓死活的做法似乎是每個從商之人都會做的,在重義重節的當世,真是為君子所不齒。
那毛奉是反對這等做法的,在他看來,這平糴法是由君王替賤民承擔損失,雖然百姓無憂,可是傷及國庫根本,充盈了粟米卻短缺了圜錢。那魏王國庫拮据,居然要與巨賈陶朱公做交易便是明證。
“天道有常,旱澇皆是上天調劑蒼生之道,當坦然受之,豈可由君王一力承擔之理?再說,若是諸侯皆是這般行事,哪裡還有商戶謀生之地?我們鬼谷的商道便可以廢止了,莘姬,汝是商女認為如何?”
在場的眾位學子學女中,只莘奴一人修習商道,是以毛奉才有此一問,可是內力的心思卻很值得尋味。
當眾人的目光移來時,莘奴情知不能迴避,這才不情願地開口道:“一國根本不在粟米,圜錢,而在於民,若民心在,何愁無錢糧?依我來看,平糴法能安民,而換得百姓簇擁,便是佳法……”
那毛奉也是會觀察眼色之人,他一早便看出張儀心不在焉,總是想要接近莘奴。雖然不知這選了商道的痴傻女子有何過人之處,但是若能借了這商女之口反擊張良,當時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