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時,渤海抬手袁紹正在駐地廣招兵勇,在得到曹操遣使送來的劉辯密詔之後,立刻聚集麾下文武眾臣商議,隨後引兵三萬餘眾,離開駐地渤海郡前來陳留與曹操會盟。
而曹操所作檄文傳達到天下各路州郡。檄文曰:“操本微薄之人,本不當枉論天下朝政,但我大漢基業此時遭遇逆臣踐踏。而皇上又託付與操以大計,付諸與操密詔,以望操能夠協助皇上盡誅天下逆臣,只得佈告天下:董卓本是我大漢一臣子,卻欺天罔地,欲圖顛覆朝廷,刺殺君主;更穢亂宮禁,殘害生靈;其人狼戾不仁,罪惡難以筆墨盡書!今操得奉天子密詔,舉大義以招募天下義兵,發誓要代天子以掃清華夏奸佞,誅殺忤逆之賊首。希望天下各路忠於漢室之郡守、州牧,自接收到操之榜文,舉義旗,興義師,共同討伐董卓逆賊,扶持我大漢皇室,拯救天下數萬萬黎民百姓。檄文到達日,希望各路豪傑共聚之!”
曹操檄文發出以後,天下各路鎮守之州牧、郡守群起相應,隨後在陳留故地聚集十八路諸侯,第一路,為大漢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路,為冀州刺史韓馥。第三路,為豫州刺史孔伷。第四路,為兗州刺史劉岱。第五路,為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路,為陳留太守張邈。第七路,為東郡太守喬瑁。第八路,為山陽太守袁遺。第九路,為濟北相鮑信。第十路,為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路,為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路,為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路,為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路,為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路,為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路,為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路,為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十八路,為陳留太守曹操。
各路州牧郡守所率領之軍馬,各有不同,其中有上萬者,也有數千之輩,最後各路諸侯率領旗下文官武將,徑直前往相投洛陽而來。
各鎮諸侯齊聚之後,四方郡守州牧、郡守公推袁式一族本初為十八鎮諸侯之盟主。
隨後,共築點將臺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豎白旄鉞兵、符文、將印,各路諸侯共同請袁紹登臨點將壇。
袁紹整衣佩劍,毅然而上,隨後焚香遙拜天子,再拜天地鬼神。共同所書盟約:“漢室不幸,自桓靈二帝伊始,皇權大義縷有喪失。西北逆臣董卓,乘機為禍京畿三輔之地,意圖顛覆朝廷,危害皇上,虐待百姓。今日我等擔心社稷淪喪,無奈糾集天下各路義兵,共同挽救國難與大廈將頃之時。凡是我等同盟之人,必當齊心協力,以忠義而討伐董卓逆賊,但有違誓言之人,天下共同討伐之。皇天后土,祖宗明靈,以觀察之!”
隨後袁紹令其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長沙太守孫堅為前部先鋒,引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而去。
一時間,天下震動,人心思變。一場席捲整個大漢中原之地的戰亂,已經成無法阻止之勢。
汜水關守關將士,聞聽到十八路諸侯前來叩關,遂差流星馬往洛陽太尉府告急。董卓遂令驍騎校尉華雄。撥馬步軍五萬,同李肅、胡軫、趙岑星夜赴關迎敵。
可是雖然華雄一行開拔之時囂張無比,這得已滿。但董卓雖然大軍趕到汜水關之後,也歷經數站,期間也卻是頗有勝負,但最終也沒有能夠阻擋的住十八路諸侯的大軍,各路諸侯在攻破汜水關之後,急忙盡起所部大軍叩擊虎牢關。大軍銳氣直逼洛陽三輔之地。
董卓在聽聞到汜水關傳回的戰報之後,很是一驚,隨即喚李催、郭汜領兵五百,圍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盡皆誅絕,先將袁隗首級去關前號令。
盡數剷除朝中袁式一族勢力之後,董卓遂盡起大軍二十餘萬,命義子呂布率領馬步軍三萬餘人前往虎牢關,想從虎牢關與十八路諸侯決一死戰。
可是卻還沒等董卓率軍前往虎牢關之地,就突然的聽聞到西園宿衛新軍下軍校尉鮑鴻大開虎牢關,將十八路諸侯引領進關。
而董卓在聽聞到虎牢關的事情之後,很是愣神了許久,隨即連忙召集洛陽城內的心腹官員商議。在這時,洛陽城內又傳出一首怪異的歌謠。
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藉助這個歌謠,董卓的女婿李儒趁機向董卓進言,遷帝於長安,以應童謠。
董卓在採納了李儒的建議之後,召集洛陽城內的心腹官員,共同向劉辯進言,遷居長安之地。而這時候的劉辯雖然心中不滿,也不想跟隨董卓遷居長安。但奈何勢力不如人,最終也只得勉強的答應了下去。
在獲得了劉辯的承認之後,董卓命帳下大將李傕、郭汜率領帳下兵馬盡數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