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的不足,三國時期的混亂屠殺就是最好的例證。
曾紀澤很否定了李鴻章的提議,同時,提出了他的想法,一個關於土地改革的初步設想。
第一步,在全江蘇範圍內核查統計無主的田地,十畝以上者全部收歸官府,十畝以下者,如果所有者在兩個月之內者沒有向官府提出申報,也將收歸官府。
第二步,將接收過來的“官地”出售給農民,地價為耕地主要農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穫量的2。5倍,由承領農民分10年20期平均攤還,不必負擔利息。並規定每人所買之土地面積,不得超過十畝,並且,在還完租金之前,不得出賣土地。
第三步,對經受過戰火的農村實行減稅,限定租額,地租不得超過全年主產品收穫量的百分之三十,以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也保障地主的利益,規定佃農按時納租,欠繳兩年地租地主可以解僱等。
官地的銷售物件普遍而廣泛,除了那些無地的農民外,太平軍的降卒們也將享受同等待遇,這樣便可以較為妥善的解決降卒們的穩定問題。其實很多太平軍士兵都來自於無地的農民,這些人因為窮困,在走投無路之下才選擇了投奔太平天國。中國的農民們歷來忍受能力極強,不到活不下去的份上,很難想象他們會走上造反這條不成功便成仁的道路。
李鴻章對於曾紀澤的這個新計劃頗感吃驚,從表面上來看,這的確是一個解決農民吃飯問題和安置降卒的好方法,但其中似乎又有什麼地方不夠妥當,他一時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曾紀澤所說的只是他土地改革計劃的第一階段,這其實與曾國藩辦的鼓勵開荒,減租減賦差不多。但同樣存在不同之處,這個不同之處卻與曾國藩的手法有些本質的區別。
曾紀澤對每人購買的土地面積做了限定,同時規定10年之內不得賣出土地,這便限制了地主豪強們憑藉其雄厚的財力大規模購買土地,並避免了農民的土地被他們兼併。這其實是一個限制地主發展,保障耕者有其田的土改計劃。
第一百零一章 知府,船廠
“少荃你好好想想,洪秀全自廣西金田起兵時,不過千餘之眾,後流竄十餘省,待佔據金陵時,其下已有百萬之眾。其所過之處,振臂一揮,當地的農民便是聞風而蟻聚,他們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加入賊軍,除了受到洪秀全那套邪教之說的蠱惑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什麼原因嗎?”曾紀澤對李鴻章是詢詢善誘。
李鴻章沉思半晌,嘆道:“自乾隆爺以來,朝廷對農民們所徵的稅日益加重,各地官吏為飽私囊,又巧立名目,倍加盤剝。而八旗貴族和漢家富紳們則不斷的強取豪奪農民的田地,致使他們生活日漸的艱難,即使是富庶的江南一帶,也多有家破人亡之事發生。這些農民們雖不敢反抗,但心下卻怨聲載道,髮匪揭竿而起他們便群起而響應,雖說是大逆不道,但多少也有些被逼無奈吧。”
縱觀數千年的歷史,可憐的農民們每一次都被利用,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但每一次被逼得沒有活路之時,他們還是會被忽悠著加入“起義”的隊伍,為所謂的“均天下”而戰鬥犧牲。
其實每一朝的統治者都知道,只要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那他們的江山就可以萬年永固。可是往往到最後,立國者們的警世之言都會被子孫們扔到一邊,再加上倒黴如明朝來點什麼冰河期的天災,西漢來個黃河改道,於是,新的徇環又將開始,週而復始。
所謂不破不立,太平天國把清朝攪了個天翻地覆,摧毀了他賴以統治的根基。那曾紀澤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立下新的秩序,而這個秩序能否良性執行性的根基,就在於他腳下的這片土地被誰耕種。
李鴻章的話算是說到了點子上,看來,他在土地問題上,差不多和曾紀澤已經有了一些共識。
“其實我說的那幾點意見,多半也是從父親那裡學得,他在安慶搞的那套與民休息的政策成效就很不錯。我只不過把他的作法改動了一些,以便適應咱們江蘇這邊的具體情況。”曾紀澤想盡量淡化這件事的重要性,他的口語顯然比剛才要輕鬆許多。
這兩年來,曾紀澤得出了一個結論,但凡遇到比較有爭議之事時,只要把他老爸曾國藩的名頭搬出來,多半就能壓服不同的觀點。看來有曾國藩這顆巨蔭大樹罩著,辦起事來還是要方便許多。
“我剛才細細一想,你的辦法對於解決饑民溫飽,安置降兵這方面確實很有利。而且戰爭即將結束,也該考慮著手恢復生產,那麼多的土地空置著,到底還需人來重新耕種,把無主的土地買給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