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長狀,長約兩米半,寬有一米,雪茄型的推進裝置被放下了水——推進裝置上綁著八枚各重四十公斤的爆石皮裝置。和推進裝置一起下水的,是四名身著緊身潛水服,揹著水下呼吸裝置,足踏蛙蹼的蛙人。
這是林漢和漢娜這對穿越者搗鼓出來的德國第一代“人操魚雷”的第一次實戰。
這套水下推進裝置,代號“黑魚”。使用電池動力系統,實際上是一臺微型的潛艇,使用電池供電,充滿電狀態下續航距離為五公里,可攜帶三百公斤的裝備以及外掛四名潛水蛙人在水下行進。
按林漢和漢娜的設想,這種“人操魚雷”主要是用於特種作戰,潛入敵方停泊戰艦的軍港,將攜帶的爆石皮裝置安裝在艦底引爆。用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作戰效果的目的。
歷史上,二戰時,英、意甚至德國,都有類似的人操魚雷水下作戰裝備,在實戰中都取得過很輝煌的戰果。漢娜和林漢這兩個穿越者的出現,讓德國很早就開始研製這種裝備。
受制於這個時代技術的限制,第一代的“黑魚”並不是成功的作品,主要的缺陷是續航距離太短,水下航行穩定性較差,在波浪大、範圍廣的海港作戰時限制很大。英國軍艦停泊的港口。動輒都是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縱深,夜間更有多艘巡邏艇在水面遊弋,續航能力不足的“黑魚”的航程並不足以從安全的距離發動攻擊並全身而退。
但是在相對平靜的長江,在夜間巡邏防護嚴密性極差的中國戰場,“黑魚”卻有了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江陰港,長江艦隊的駐地。夜間雖然也有巡邏艇出沒,巡邏的間隔週期卻高達四小時一次,有時由於巡邏人員偷懶,甚至經常整夜都無人出動。而到了1935年後,由於南京國民政府財政上吃緊,燃油供應也開始不足,長江艦隊的待遇下降。在紅軍有意地“引誘”下,港口警備部隊的高官甚至偷偷將庫存的燃油大量地倒賣給紅軍,以至連巡邏艇用的柴油都賣掉了大半。
為了“省油”,現在港灣警備部隊甚至連例行的夜間巡邏都停止了。最近的一次巡邏,那得上溯到二十多天前,海軍部長陳紹寬過來視察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