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的大軍虎視眈眈,因此本王決意提前出兵徵臺,諸位將領可有何徵臺策略,不妨就此機會說出來大家一起商討。”
鄭成功一開始就定下基調,這次開會是商討徵臺的方案,堵住了手底下的將領反對徵臺的話。
鄭成功的話落下很久,明軍諸將並無一人接話,項玉瞟了一眼,見許多人都眉頭緊鎖,面有難色,似乎對出兵臺灣並不認同。
劉國軒和馮信兩人坐在主座下面一排,兩人皆是一副老僧入定的神情,並沒有開口的打算。項玉忽然有了一種明悟,似乎出兵臺灣也是鄭成功對內清洗和奪權的一種手段啊!
這時坐在第三排左邊的一名將領站起身來,項玉看了一眼,識得這人是水軍將領吳豪,吳豪走到正廳,向鄭成功行了一禮,說道:“末將曾到過臺灣島,島上風水習俗跟大陸差異很大,末將擔心士兵們過去之後會水土不服,喪失作戰能力。況且從金門島臺灣,沿線礁石遍佈,臺灣的水港又淺只怕停不了大船。”
吳豪說完,身邊的一人站了起來,這人項玉也認得,名叫黃庭,是陸軍的一員提督。
黃庭上前說道:“王爺,吳將軍言之有理,凡陸軍士兵坐久了戰船之後,會喪失掉大半的戰鬥力,加上對島上的水土不服,恐怕會有更多士兵喪失戰鬥力,若是洋人堅守不出,或者趁機偷襲,我們此戰便難上加難了!”
鄭成功聽完之後面有慍色,顯然十分生氣,正要開口訓斥兩人的時候,坐在第一排的馮信站了起來,說道:“王爺,末將以為兩位將軍所說的不無道理!”
鄭成功大怒,正要大聲責罵馮信的時候,馮信繼續說道:“只是王爺所說的也是必然趨勢,我大軍久拖不利,徵臺勢在必行,末將建議不如在諸位將領中間挑出員上將,領精兵一支,是為先鋒,先去島上探探虛實,大軍再發兵不遲!”
他在說話是眼睛不時的瞟向坐在右邊的劉國軒,暗示鄭成功應該拍劉國軒帶軍前往。
第三十二章出兵臺灣
馮信這人比較圓滑,喜歡打圓場,他見鄭成功要對吳黃二人發脾氣,便出來緩和一下氣氛,順便轉移了鄭成功的注意力,吳黃二人免去了一場責難,自然對馮信十分感激,這兩人一個是水軍大將,一個是陸軍砥柱,都是馮信想要拉攏的物件。
這一切項玉自然都看在眼裡,他心中一陣感嘆,都到了這個時候了,明軍內部還在爭權奪利,互相算計,難道目光都這麼短淺嗎?
鄭成功聽了馮信的話,臉色稍稍好看一點,他想了一想,馮信的方法並不是一個嚴謹的方案,派一支軍隊去並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此時坐在第四排的一名中年將領站了起來,項玉記得這人名叫陳永華,這個時候好像是鄭經的老師。
陳永華走到大廳中間說道:“末將贊同馮將軍的建議,可先派一支軍隊前去試探虛實,勘測海道,如若海道通暢,敵軍守備鬆懈的話,則大軍立即跟進,若荷蘭人防禦堅固,則再討論。”
“王爺,末將認為徵臺之舉刻不容緩,當立即執行,不然等到清軍準備就緒,廈門戰端一開,則再無徵臺時機了!”陳永華的話剛一說完,鄭成功的臉色便沉下去了一份,這時坐在第五排的一名將領站起來說道。
項玉向著人看過去,記得這人好像是協理中軍戎政楊朝棟,這人倒是會察言觀色,知道鄭成功一心想要徵臺,到給了他一個溜鬚拍馬的機會。
果然,鄭成功見有人支援徵臺,立馬說道:“好!既然眾位將領一直同意出征臺灣,本王便自當祭拜天地,祭拜海神,以求吉日出徵!”
鄭成功將此事定了下來,諸將也都知道反對也沒多大用,於是都沒有開口。
出征臺灣的事情定下來後接下來便是決定誰留守廈門,軍中大將都沒有開口,大家都知道若是明軍大軍出征之後廈門城很有可能會立即就要面對清軍的進攻,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同安清軍。
最後鄭成功在明軍中安排陳豹、黃庭、王秀奇駐守廈門,手下一共有一萬五千軍隊,王秀奇為五軍總督統管廈門防務,但是往上卻要聽從金門的鄭經的命令,鄭泰和陳永華留在金門輔佐鄭經。
鄭成功自己親率兩萬五千名水陸大軍,合乘一百一十餘艘大小戰艦徵臺,只待祭拜天地、海神之後立即出發,要在澎湖大潮來臨之際透過淺焦區。
項玉的軍隊並也在出徵的陸軍之中,各軍將領回到大營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向兵部填報一份補給需求表,抓緊最後的時間將大軍的軍備補足。
項玉這時剛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