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臺南遭受戰爭的破壞的情況要比臺東更加嚴重,在經過了好幾個月的穩定之後,一些逃散的百姓開始陸陸續續的返回臺南,當然這些人中並不包括已經在基隆站穩了腳跟的人。
臺南的經濟基礎受到了比較嚴重的破壞,因此項玉在離開的時候特意較待鄧明要注意發展經濟,重點是輕賦稅,重民生,重視農業的發展的同時要鼓勵商業的發展,為此項玉在基隆這邊的財政比困難的情況之下,拿出了一大筆錢用來支援臺南的戰後重建,同時鼓勵基隆的商人們去臺南發展。
商人們當熱都有敏銳地嗅覺,他們已經發現了基隆這邊由於市場規模的限制,商業的發展速度已經慢了下來,而臺南這個時候由於人口的迴歸和政策的支援,加上局勢的日趨穩定,對於他們來說不失為一片沃土,因此有很多商人都願意攜帶資產道臺南去經商。
臺南這時候一共有超過五萬的人口,但是之前由於戰爭的破壞所以糧食的產量降到了歷史的最低,眼下局勢已經逐漸穩定下來,但是城裡面的糧食的供應卻顯得十分緊張,儘管明軍之前搶收的一季水稻的糧食全部都留了下來,但是這個時候這些糧食已經快要耗盡,城中的米價連續的暴漲,這又使得商人為了謀取更大的利潤而進行惜售,將大量的糧食屯集在手中不願意出售,臺南的米價從七月初的鬥米十文(基隆此時的米價為鬥米五文),一路漲到了鬥米五十文,甚至還在不停的上漲之中,鄧明哪裡有處理這種事情的經驗,他一邊連忙給項玉寫信求援,一面將明軍軍中的儲糧拿出來出售,起初他們還是按照市價鬥米十文開始賣,但是每一次都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即使如此,城中的米價還是一漲再漲,甚至是明軍每放一次糧,米價就漲的越加厲害。這讓鄧明和手底下的一幫人十分莫名,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其實如果項玉在這裡的話,他就會發現問題的所在,明軍放出去的糧食並沒有正真的流入到急需糧食的普通百姓的手中,而是被那些屯集糧食的商人們一搶而空,他們搶購了明軍放出來的糧食,心裡的底氣就越來越足,因為明軍軍中不可能有很多的糧食,放一點就少一點,所以隨著明軍的大量外放,明軍手中的籌碼也就越來越小。
事情傳到項玉這邊來了之後項玉自然是十分重視的,他很快就看出了問題的所在,對於臺南的這些商人們的行為自然也是十分的痛恨,但是明軍並不能因為他們屯集糧食就簡單粗暴的將他們抄家了事,因為這會對整個商業都產生嚴重的打擊,他們只是鑽了制度上面的空子,並沒有違法亂紀。
臺南的這些商人已經在臺南這邊經營多年,從荷蘭殖民者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大多數都是財力比較雄厚的家族產業,對付這樣的人得有非一般的方法才行。
項玉目前要做的事情有三件,第一間事情,他給鄧明下了一封回信,在信中告訴他基隆這邊的糧食支援很快就會運過去,讓他放心,然後叮囑他在放糧的時候採取以下的幾個措施:第一點,對於前來購買的人要進行身份登記,每人每天限買一次,而且每次不得超過一斗米,價格還是按照鬥米十文來賣,這樣雖然不能避免遭到商人們的搶購,但是至少可以使得損失減少一點,普通百姓也有機會買到米。第二點,嚴格保密不要洩露基隆的糧食已經在路上的訊息,以免使得項玉的這步棋被商人們察覺到了。
第二件事就是派人到基隆的糧倉去詢問,看看基隆糧倉裡面到底有多少糧食,他的這盤棋需要基隆這邊足夠的支援,既然這些不安分的商人們想要跟他玩玩,那他不介意奉陪到底,在他正準備對琉球出兵的時候,出現了這檔子事,正好他還在為軍費不足而發愁,不料這幫商人們竟然自己送上了門來,他倒要看看到最後到底是誰笑到最後。
第三件事就是在基隆商人那邊去購置糧食,商人們都是互通訊息的,他在基隆這邊買糧食,這個訊息勢必會透過各種渠道傳到臺南那邊的商人的耳中,這就是他要達到的目的,基隆眼下的田地足夠多,城外的荒地的開發面積已經很大了,他並不擔心基隆這邊會出現糧荒,所以即便是明軍向城中的商人們購買糧食,他們也不可能將基隆的糧食價格吵起來,這就是他的底氣。
派去的人回來報告他說基隆目前糧倉中還有五萬石糧食,這些糧食差不多夠五萬人口的臺南市的百姓們吃上三個月,這已經足夠他將臺南的糧價降回到原來的水平了,但是這對於他要吃下那些投機的商人來說還稍微差上那麼一點,項玉心中計算一番,至少還需要兩萬石糧食,他才有必勝的把握。
第一百一十九章糧價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