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部分

不妨從小事入手,加以改變,看看眾將領和百姓們的反應,比如在基隆城裡面不設定嚮明朝那樣的州一級的官員了,而是按照項玉心中的想法另設職位。

這一點項玉也早有想法,他打算在基隆市施行市長制度,設立市長一職為一市最大的官員,下面分設幾個副市長來分別負責不同的領域,不過眼下基隆城還不大,管理起來也不是那麼複雜,所以副市長不需要那麼多,免得引來了臃腫的官僚體系。

陳永華雖然不知道市長是什麼樣的官員,不過推測應該是和明朝的知府是一樣的性質,至於下面的副市長什麼的,應該是和通判同知是一樣的性質。

至於軍隊方面,項玉的想法可就多了,明朝的時候設定衛所制度,將領的職位和編制到了後期變得十分混雜,後經戚繼光的改革,出現了營制建制,項玉決定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這個時候戰場上還是流行大規模集團作戰的,因此按照後世的班排連的建制來編制的話意義不大,所以主要建制還是以營為主,一營計程車兵人數在五百至一千人左右,五個滿編制的營劃為一軍,這樣一軍的人數在兩千五百到五千人之間了,然後十個軍編為一個集團軍,三個集團軍編為一個方面軍,有點借鑑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的編制,其實後面的編制對於眼下的基隆軍隊來說意義不大,因為項玉手中目前包括海軍在內,總人數剛剛達到一千六百人,陸軍只有兩個滿編制的營,海軍也才四百餘人,陸軍短時間內的發展不會太大,畢竟由於受到了人口總數的制約,可以充當兵員的青壯男子數量不足,所以為了發展經濟,軍隊短時間內不會擴編。

但是海軍因為要進一步的發展壯大,加上已經派遣部隊前去招募沿海一帶的漁民,所以今後將會適當擴軍,在臺北的北方不遠處有一個長鏈條似的群島,叫做琉球群島,項玉下一步的計劃就是要帶著海陸軍前去征服這幾個島國,不僅是擴充地盤而且是為了吸納人口,這三個國家的人口總數在八萬人左右,如果能夠吸納進來對於基隆的發展也是極大的促進。

這時候基隆裡面的商行們已經再考慮出海做買賣了,由於銀行的貸款,使得許多企業都擴大了生產,短時間內還看不出什麼,但是長此以往,整個基隆的市場將會迅速出現飽和,因此許多精明的商人已經再向政府詢問何時可以有條件和外國通商了。

其實在荷蘭人殖民臺灣期間,荷蘭人和日本人之間的商業往來也是十分頻繁的,連帶著許多臺灣的商人其實是跟日本做過生意的,只是目前苦於能夠出海的船隻比較稀少,所以這些商人的願望恐怕還得在等待一些時間了。

造船廠裡面這時已經增開了三個生產線了,工人們日夜奮戰,加上技術的逐漸成熟和熟練,所以這個時候已經生產出來了兩艘大船了,這兩艘船項玉之前的打算是經過了海試之後就裝備給海軍的,因為海軍的第一次行動十分成功,沿海一帶有許多人忍受不了清朝的統制,正在向南洋一帶遠遷,基隆的軍隊一去就很容易拉到了一大批移民,受制於船體的容量,這一次一共運回基隆一千二百餘人,還超載了兩百餘人,這大大超出了項玉的預估,也使得他對於移民的前景變得期待起來,而這時海軍需要更多的船隻投入到海上的運輸當中去。

項玉考慮了良久,眼下兩個方面都需要船隻,基隆的發展需要人口,但是商業的發展才能吸納這些多出來的人口,因為畢竟土地是有限的,隨著人口的增多,分給每戶人口的土地勢必將會越來越少,因此要為這些人口的安置找到出路的話商業的發展吸納就業人口就是重要的途徑了,所以項玉最終還是見這些船隻交給了商會,由商會安排船隻出海進行對外貿易。

商人們聽到這個訊息,自然十分興奮,不僅紛紛報名參加第一次遠航的商隊,而且吸納了更多的工人擴大了生產規模。

項玉這時利用這些吸納過來的大陸人士,將他們一部分吸收進入海軍,開始了海軍的擴張之路,將剩餘的部分人則加入到了造船廠,這些人中不僅有漁民,還有很多是之前沿海一帶造船廠的技術工人,更有人甚至是船廠的設計師,他們的加入不僅使得船廠的用工荒得到了緩解,而且還帶了一些成熟系列的戰船。

到了1662年的春天,基隆市裡面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九萬人口,城市裡面的之前預留出來的空地已經所剩不多,城外面也是一片片的農田和工廠林立,此時基隆的陸軍已經發展到了兩千五百餘人,海軍也已經有了超過三十首戰艦,近三千的兵力,每個月都可以從沿海一帶運輸近一萬兩的人口,這些都使得項玉的目標變得越來越近,但是這個時候項玉卻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