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人老者正在給那個酋長小聲說著什麼,看起來像是在給他翻譯項玉的話。
三人商量了一陣,然後那個站在最前面的老者開口說道:“你們是明軍我不懷疑,我也是浙江人,見過明軍,雖然跟你的裝備不太一樣,但是這杆龍旗我認識,我們商量過後同意了你們駐兵的要求,但是希望你們不要打擾到我們的正常生活,我們居住在這裡與世無爭不想被外人破壞,另外我們不會向你們交稅,這一點我們得先給你們說清楚,如果將來荷蘭人打過來了,我們會派人跟你們一起作戰,這位酋長是凱達格蘭族的部落首領,我希望你們手下計程車卒不要去招惹他們,他們跟我們漢人一樣,都是熱愛和平的人。”
項玉一陣無語,資訊量太大,要求太多,記不太住,不過口中還是一本正經的說道:“當然,你說的這些都不是問題,我會立下軍規規範此事,儘量使我們的到來對你們的生活產生較小的影響。”
兩人擊掌為盟,三個老者便退向道路兩邊,表示願意為明軍讓路,其他的青壯見此也都紛紛讓開道路,項玉一馬當先走在前面,邊走還在邊觀察這些人民,這裡的人看上去生活的比較艱苦,不僅是身著的衣物比較破舊,房子也大多是茅草房,下面砌的是土牆,上面蓋得卻是茅草,看起來應該是不會燒窯,制不出磚瓦出來,不過項玉看到漁民們使用的碗卻又是陶瓷製成的,其中有些看上去還比較精美,既然會燒陶,那為什麼不會燒窯?想不明白。
項玉他們穿過當地人的村莊,選擇了一處靠近海邊的地方作為定居地,這裡有一條流速緩慢的河流,正好當做飲水源,這裡距離當地人的村落相隔了大約七八里路,背靠一大片森林,森林後面環抱著群山,基隆地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不僅有臺灣地區重要的鐵礦煤炭等重要的物資,同時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基隆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獨特的地形極為適合作為軍港,這一點和中國的旅順地區有點相似。
明軍這時先打起了帳篷,提供給老弱婦孺們休息,項玉帶人將隊伍裡面的青壯勞動力集中起來,一部分幫助明軍士兵搭建帳篷,一部分跟隨項玉他們前去砍伐樹木,帳篷的數量肯定是不夠的,士兵們和這些青壯還都能夠講究,臺灣的夜晚這個時候並不是十分寒冷,但是長途勞累使得隊伍中的很多人都急需休整,他們首先要砍伐一些樹木來搭建一些簡易的房屋,搭建一些圍欄來野獸的襲擊。
明軍這個時候工具並不是很充足,加上準備不足,所以砍伐的樹木速度緩慢,明軍搭建房屋的進度比較緩慢,而且也不能將人力全部投身在這方面,明軍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如說開墾田地,挖掘水渠,解決糧食的問題,這個時候明軍隨身攜帶的糧食已經不足以支撐士兵加上百姓一個月的供給了,這裡完全是一片荒地,並沒有什麼收成,只能進山打獵,出海捕魚,向當地的原居民借糧食這幾個出路了。
第六十五章糧食危機
一個新的地方的建立絕不是向穿越小說裡面寫的那麼簡單,主角動動金手指,房子票子什麼的都解決了,並不是這樣簡單,至少眼下項玉等人面臨的情況就比較嚴峻。
好在這七千名百姓中有許多都是工匠,他們有的是木匠,有的會鍛造,有的可以燒窯,還有人能建造漁船,項玉讓何安將這些區分開來,登記在冊,分派不同的任務。
首先要解決的是場地和原材料的問題,好在項玉軍中一直有鍛造武器的工匠隨軍,因此鍛造的工具是有一些的,場地這個時候只能刪繁就簡,露天將就好了,項玉派人找到當地的原居民,透過交還物品換取了一些他們的工具。
為了尋找鐵礦和煤炭等資源,項玉根據前世的記憶加上在當地人的帶領,分派出幾支隊伍進山去尋找這些礦產,軍中有些老資格的鍛造師,他們能夠區分出各種礦石,士兵們找到的礦石最後要交給他們區分挑選,找到最好的礦石。
項玉之前在承天府的時候就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開墾出來了以前多畝荒地,這時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他將營地西邊的一塊土地比較肥沃的地方選為地址,將士兵和百姓分編成幾個小隊,抓緊時間將這些土地清理出來,趕在八月底之前一定要種上第一季的小麥,這將是他們明年的開春的糧食的主要來源。
基隆一帶冬天的氣溫也比較溫暖,最高氣溫在二十攝氏度左右,這裡的漁業資源比較豐富,明軍現在糧食壓力比較大,項玉本想透過燒製磚瓦和這一帶的原居民換取一些糧食,後來才發現他們由於種植技術和種子比較差,所以每一季的糧食產量都不高,勉強只夠自己食用,並沒有多餘的部分可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