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和港口。
安慶的守軍並不多,因為鰲拜採取的防禦措施是以點帶面,在重點城市佈下重兵,然後將城市之間串聯起來,組成一條連貫的防線,而不是將軍隊分散佈置,這主要是因為小股部隊在面對中華軍的時候實在是太過於危險,中華軍的強大火力很容易很快的吃掉各地的守軍,其他地方的軍隊甚至還來不及支援過來,戰鬥就已經結束了,所以為了避免這一情況,他選擇了將軍隊集中在一次,這樣的話雖然有些地方的防守不會那麼隱秘,但是卻能夠降低自己這邊的損失,有效的阻斷中華軍的小股部隊的偷襲。
鰲拜將自己的軍隊主要放在江蘇安徽一帶,在湖北的軍隊比較少,這主要是因為中華軍這邊的海軍實在是太強了,而海路上的運輸也比陸地上更加快捷便利,所以鰲拜知道中華軍不會從內陸地區進軍,因為中華軍根本就沒有大規模的徵集民夫,而沒有民夫的話,陸地上的軍隊很難組織大規模的作戰。
他將主要的軍隊集中在南京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南京城的位置離海不近不遠,屬於長江水道的關鍵位置。即便是清軍沒有水軍,只要遏制住了南京城,中華軍這邊的陸軍便難以繞過南京城向北挺進。
不得不說,鰲拜確實有兩下子,他的推測十分準確,對於中華軍而言。如果不能拿下南京城,那麼項玉是不會冒險向北進軍的,即便是海上的優勢再大,這個險也不值得去冒。
而中華軍進攻安慶府,主要目的還是逼鰲拜分兵,鰲拜在南京城內集中了二十五萬大軍,這麼多的軍隊使得中華軍基本上不可能對南京發動進攻,而拿下了安慶之後,即便是中華軍不能夠大規模的北上。卻在江北有一個支點,軍隊可以利用這個支點不斷的威脅安徽境內其他的目標,甚至可以向西進軍,配合湖南的軍隊拿下湖北,這些行動都能夠得到海軍的支援,因為作戰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一帶,因此並不存在運輸的問題。
六月初,中華軍集中了三萬大軍進攻安慶。鰲拜派出了五萬軍隊趕來支援,卻被中華軍部署在銅陵北邊的軍隊阻擋住了。這讓項玉感到很奇怪,鰲拜不可能不知道安慶的重要性,卻只派五萬人做出一副增援的樣子,實際上這五萬人根本就來不及救援安慶,還不等他們抵達目的,安慶城就已經被中華軍攻克了。而這批援軍自己也被中華的阻擊部隊打的損失慘重。
而接下來鰲拜的舉動更加令項玉感到奇怪,他不等中華軍進攻,竟然又接連主動的放棄了安徽北部和湖北這兩地,將軍隊撤到了河南,這一舉動跟當初范文程的放棄江南的計策看起來如出一轍。既然後者已經被證明了是一個爛計謀,為什麼他還要這樣做?
實際上鰲拜自己也是有苦說不出,並不是他想這樣放棄,而是小皇帝在走出了第一波之後就已經開始動第二步了,這個時候將南線的軍隊向北調,將他們放在離京城更近的河南,既可以避免軍隊受到損失,也能夠對朝廷形成一種無形的威懾,畢竟這兩地的軍隊總數也達到了十數萬人,遠比北京的軍隊要多。
當然了,因為軍隊比較靠近北京,所以鰲拜將自己的親信都安插進去,以免這些軍隊也被小皇帝個奪過去了。
仗還沒打,你自己就跑了,扔下了一大片的土地,哪有這樣的好事,中華軍雖然感到十分不可思議,但是這樣的便宜不要白不要,當然是要收入囊中了。
不過這樣一來,中華軍的節奏就被鰲拜被動的打亂了,這些地方被佔領之後實際上是耗費了中華軍很大的精力去處理的,等到它們都被安置下來,夏天都快過完了,大規模的作戰計劃也泡湯了,鰲拜的軍隊撤離的遠比之前南方的清軍要從容,正是因為比較從容的離開,所以他們帶走了大量的物資,包括幾乎所有的糧食以及大量的牲畜,這使得中華軍準備的糧食不得不調到這些地方去賑濟百姓,前線的軍隊沒有了糧食,自然也就不能離開駐地發動進攻了。
雖然自己的節奏被對方打亂了,不過這樣的局面對於中華軍而言怎麼都是很賺的,清軍等於是用土地換時間,中國的土地面積就那麼大,放棄的地方小了不頂用,放棄的地方多了清廷失血就會加速,這隻會加快其滅亡。
而趁著這段時間,南方各地的人事安排也差不多都組建完畢了,各地的政府架構已經搭建完畢,而且中華軍將大量的生產裝置從臺灣開始向大陸搬遷過來,大陸不僅資源豐富,而且有臺灣不具備的充足的勞動力,可以將工廠的產能擴大很多倍。
這個時候南方的人口普查也已經結束了,經過統計,在南方九省,不包括西藏等地,這個時候一共有一千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