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的守軍向東突圍,中華軍淬不及防,被清軍一舉衝破了東面的防線,清軍很快就全部從城中撤出,迅速的向析木城的方向撤去,中華軍也很快反應過來,派出三萬軍隊在後面緊追不捨,一刻也不給清軍停歇的時間,雙方很快就接連經過了析木城、繡巖城直到清軍一路撤到了定遼右衛之後中華軍這才停下來不追,但是卻在清軍的西北方向設下一道防線,不讓清軍向西靠近。
費揚古這才反應過來,原來是自己中計了,中華軍之所以讓出東邊的空檔,就是要引誘自己率軍向東突圍,然後他們在派出追兵一路逼迫,將自己驅離遼陽城和盛京的方向,使得自己手中的這五萬人的軍隊不能參與到這兩座城市的保衛之中。
想明白此節,費揚古頓時大怒,合同者定遼右衛城內的三千守軍,接連向阻撓他們的三萬中華軍發動猛攻,企圖重新打通這一通道,但是這個時候中華軍早已組建了完整的防禦陣地,他的這五萬人雖然在人數上佔據優勢,但是本身都是一些剛剛參軍的新兵,再加上一路上的連續行軍,這個時候早已疲憊不堪,雖然挨不過主將的命令勉勉強強的上了戰場,卻根本就不是中華軍的對手,一連好幾次衝鋒都被佔據優勢的中華軍很快的打退了,而且這些士兵不善於打硬仗的弱點也在這個時候暴露了出來,很多新兵連日來擔驚受怕,本來就已經神經緊繃,這個時候在他們看來,主將的命令卻要他們去送死,敵軍的火力這樣兇猛,根本就不可能突破敵軍的防線,而且即便是成功的突破了敵軍的防線,無論是跑到遼陽還是盛京,都要繼續面對敵軍的持續進攻,他們不想要再有像海州衛那樣的經歷,因此清軍軍中開始出現士兵偷偷的逃亡的情況了。
起初還只是一小部分士兵潛逃,但是隨後逃亡計程車兵規模越來越大,就算是費揚古派兵抓捕了很大一批人,並且施以嚴懲,依舊止不住這種趨勢,他只能喟然長嘆一聲,引兵離開了定遼右衛,向東去了。
而這個時候,中華軍早已從海州衛出發,大軍只用了兩日便抵達了遼陽城的城下,只要拿下這座城,中華軍就能夠直面清軍的都城盛京了!
第四百一十七章兵臨盛京
此時的盛京城內已是風雨飄搖,整個城市的氣氛都瀰漫著一種壓抑和不安,街上已經看不見什麼行人了,偶爾路過一人,遠遠一看無論是行色匆匆的官員還是步履蹣跚的老弱,或是一隊隊持槍握戟計程車兵,都對眼下的局勢感到惶恐不安。
盛京城是清廷的龍興之地,城中有很多滿清貴族的府宅,只不過由於戰爭的臨近,最近的一段時間裡面大量的勳貴選擇將自己的親眷轉移出去,轉移到更遠更安全的北方草原。
這種舉動自然引起了很多百姓的不安,內務部將這個訊息報告給了康熙皇帝,康熙也只是長嘆一聲,並沒有下令制止這些貴族們的做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們在國家面臨困境的情況下,選擇明哲保身那也是無可厚非的,況且也只是將家眷送走,自己並未隨之離開,要是他們也走了的話,那整個朝廷才是真的要完了。
見到朝廷並沒有出手阻止這種行為,於是其他還在觀望的大臣們也紛紛效仿,將字的親眷家人全都送到安全的後方去避難了,明朝末期,首都北京被攻破的時候那種慘狀對他們而言是記憶猶新,因此既然皇帝否不反對,那還猶豫什麼,保住自己的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官員的行動也帶動了盛京的普通民眾,接著一波聲勢浩大的逃難潮也迅速爆發了,盛京城原本有十五萬戶居民,這個時候不到十天的時間,已經逃走了八成。剩下不到三萬戶居民還在城中苦苦支撐。不是他們不想逃。只是實在是沒有地方可去,眼看著馬上就要到秋冬了,北方雖然安全一些,但是卻更加寒冷,他們沒有財力添置足夠的禦寒物品,如果跟著其他避難的人一起離開盛京的話,這個冬天都不一定能夠度過,與其凍死在荒郊野外。還不如在城內待著,說不定還能在戰爭中撿得一條性命。
城中的居民的逃散使得盛京城看上去一片蕭條,城中幾乎家家戶戶都緊閉著門窗,也瞧不出那些有人那些沒人,而在皇宮裡面,康熙皇帝剛剛給自己的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后請安,兩人之間似乎有一點意見不合,氣氛有些微妙。
“祖母,眼下賊人兵鋒正盛,我大軍雖誓死拼戰。但是戰果卻幾未可知,因此才特請皇祖母您跟著後宮的一眾人撤到北邊去。這是為您的安危著想啊!”康熙漲紅了臉,似乎想要說服孝莊,只不過從他的表情上來看,他的言語不太奏效。
康熙今年也只有十四歲,雖然在鰲拜死後開始親政,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