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的熱蘭遮城了,其主體建築雖然變化不大,但是中華軍對其進行了加固和加高,並且修建了更多的射擊口,以提供給城內計程車兵們防守的時候使用,城中目前的火炮數量已經增加到了一百五十門,在加上城外的一處炮臺,這個火力能夠完全封鎖住大港的航道。
清軍目前不能從鹿耳門水道走,顯然也不能直接從大港穿過,施琅不打算發動攻城戰,那樣他的艦隊不得不在中華軍的堅城之下和對方的艦隊硬拼,清軍的隊形無法施展開來,臺灣城他肯定是要打的,但是不是這個時候。
清軍向北調頭,施琅準備從北面沿著臺灣海岸線向南進入大海灣,這是最穩妥的方案,能夠盡最大可能保持清軍編隊的完整,也能夠避免過多的損失。
清軍的選擇在項玉的預料之中,實際上如果換做是他是清軍的主將,他也會選擇這個穩妥的辦法,事實上如果清軍選擇攻打臺灣城或者強行透過大港水道的話,中華軍這邊的應對方法非常簡單,項玉會直接以六艘基隆級戰艦為先鋒,直接率軍衝擊清軍的編隊,在航道這裡面狹小的水域裡面,清軍艦艇數量再多也難以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反而是佔優單艦優勢的中華軍這邊會在岸基炮火的配合之下能夠取得優勢。
清軍這邊以十艘五百噸的新式戰船打先鋒,顯然兩邊都知道先鋒船的作用巨大,因此派出了己方最為強大的力量。
清軍漸漸的從北方進入了大海灣裡面,雖然整個隊形被拉扯的有點長,但是清軍的整體的隊形保持的十分緊湊,外圍還有十餘艘戰船在遊弋。顯然是充當警戒和保護的作用,以防止中華軍這邊的突然衝擊,也為編隊裡面的戰艦提供時間來準備迎戰。
項玉並沒有選擇在這個時間發動對清軍的進攻,儘管這個看起來像是一個機會,但是清軍的陣型保持的很完備,中華軍的衝擊只會對他們造成短暫的影響。等他們中堅和後續的部隊加入戰局之後,中華軍的劣勢就會暴露出來,所以這個時候中華軍就是要等待。
清軍直到整支艦隊都開進了大海灣,中華軍這邊都沒有絲毫的動作,這讓施琅也有點吃驚,對方的沉靜顯然不是畏懼,而是像一頭猛獸一樣在等待時機,而他則有種被猛獸盯上的感覺。
大海灣並不是很寬,南北上長不過數十里。東西寬不過十餘里,雙方的艦船加起來一共有六七百艘之多,全都擁擠到這個海灣裡面一時之間有船滿為患的感覺。
中華軍這邊的規模看上去要弱很多,無論是艦隊的長度還是寬度,所佔的範圍相較於清軍來說要少了很多,清軍這邊這個時候組成了一個雁陣,這也是這個時候海戰之中比較常見的陣型了,它的有點就是能夠發揮出火力的優勢。艦隊的規模不容易被打破,就算是編隊受到了稍許的影響。對於整體的大局也影響甚微。
實際上清軍的這個陣型是明清時期中國水師特有陣型,西歐國家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使用單雙縱隊的編隊,橫縱之爭已經拉開了帷幕,但是他們在面對旗鼓相當的對手的時候對於陣型的要求比較嚴格,不像中國的水師因為戰船上面的火器比較落後,所以海戰的時候往往需要千帆競技。靠幫接舷戰事常有的事情,因此縱隊顯然是不利於接舷戰的,橫隊的隊形過於單薄,所以雁陣或者也叫作疊陣比較常見。
在鄭芝龍攻打諸彩老的船隊的時候,鄭家水軍就是利用這種戰術將諸彩老的船隊包圍住。然後再吃掉,固然有火炮火槍的功勞,但是主要還是接舷戰和跳幫戰。
施琅跟隨鄭芝龍的時間很長,所以對於鄭家水軍的這種戰法也瞭解的比較多,儘管這種戰法在料羅灣海戰之中面對荷蘭人的堅船利炮的時候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也沒什麼更好的戰術能夠取代他了。
清軍全部進入大海灣之後整支艦隊開始整隊,將清軍自己的編隊組建好,進可攻退可守。
海上戰船相對於陸地上的軍隊來說編隊是件麻煩事,從清軍抵達臺灣城下,到清軍進入大海灣再到其整編好隊形,一共花去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這個時候已經日當正中。
清軍編好陣型之後雙方都沒有輕舉妄動,顯然都不想主動發起進攻,戰場上擺出來的陣型這個時候看上去都很嚴密,但是一旦動起來了就不敢保證了,以自己不太完整的隊形毒進攻對方的嚴陣以待,顯然不是一個上上之策,但是一直就這麼僵持下去顯然也不是一件好事。
中華軍這邊顯然是不急的,這個時候等於是清軍已經闖進了中華軍的後花園,而在臺南和臺灣城這東西兩座城市裡面都有岸基炮臺,只要清軍再向前邁進一點的距離,他們就會進入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