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部分

賈詡點頭道:“李、郭雖非將才,但麾下將士多為董相國留下之西涼銳士,非白波寇所能比,有此結果,不足為奇。”說到這裡,賈詡頓了一頓,看了馬悍一眼,意味深長道,“主公驅虎逐狼,白波已遭重創,回雒陽之日,便是除此疥癬之時。”

馬悍笑道:“白波不足為慮,但要如何應對西涼軍,還需先生多多籌謀,為西涼軍謀一條光明出路。”

賈詡輕嘆:“西涼軍為大漢第一等勁旅,本是國之利劍,奈何天子闇弱,朝無賢能,以至太阿倒持,傷人傷己……大漢朝需要一個比相國更英明睿智的雄主,方可收束西涼,底定天下。”

縱然世人皆惡董卓,呼之以“國賊”而不名,但對賈詡而言,若無董卓,他也不會有今日之地位。站在他的立場,始終對其保持應有的敬意。難得的是,馬悍也對此表示認同。董卓執政雖然乏善可陳,但縱觀他的後繼者,一個比一個不堪。在歷史上,幾個山賊李樂、胡才、韓暹之流。竟然還把持了朝堂一段時間,簡直是烏煙瘴氣,令人不敢想像。

馬悍昨夜已與賈詡達成一個共識:大漢朝堂,殛需一個強勢權臣,統合百官,號令天下。這個人,必須要有強大的實力、要有屬於自己的領地、要得天子信任、同時還要得到世家、百官的接納。而馬悍,完全具備上述條件,操作得好的話,完全能夠成為大漢中興權臣。

而被馬悍尊為謀主。負責實際操作的賈詡,一想到能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隱於幕後、撥動天下,渾身不由得湧起一股強烈的快意——這感覺,太爽了!

賈詡一旦決定投靠馬悍,便一步到位,絕不拖泥帶水,非但口稱主公,更完全將自己擺放在謀主的位置上。積極出謀劃策。這一點,也是馬悍很欣賞的地方。

馬悍與賈詡用過早餐之後,在室內放上兩盆火,溫上一壺酒。一同就目前的局勢展開討論。

昨夜二人討論的是天下大勢,以及本勢力的未來走向。而今日討論的議題,則是目前局勢,先定下一個近期目標:收拾白波軍與西涼軍。不把這兩個毒瘤割掉。所有的計劃都無法開展。當然,對二者的手段,又有所區別。一手打,一手拉;原則上是打白波軍,拉西涼軍。具體怎麼打、怎麼拉,就看賈詡這位深諳西涼軍一切內幕、並有著相當人望的軍政全才的手段了。

時近午時,衛士來報,檻舸已修葺完畢,可以啟程了。

於是馬悍謝過裡魁與村人招待,並留下二十石谷粟以謝。在這鬥米數萬錢的艱難時期,這二十石谷粟,可為全村續命,村人感激涕零,闔村跪泣叩謝,扶之不起。

賈詡在一旁捻鬚而笑,入主朝堂,這三輔之地絕對是重中之重,隨時隨地不忘收籠人心,這位年輕的主公,不止是勇武絕倫而已啊。或許自己這一次,不用再換主了……

檻舸的帆重新掛上,桅杆外部受損,但加固之後,再使用幾個月還是沒問題的。千石船隻,當然不可能將所有人馬全裝載上。基本原則是人乘船,馬行岸,四百多匹馬,最少分出一隊狼騎牽引看護。

不過,船隻所行方向卻不是東歸,而是西去。西去的目的只有一個,前往霸陵,將賈詡的族人一併接來,共赴東都。

賈詡此次西行,原本的計劃就是赴霸陵將族人接出,然後前往華陰。前番同郡的寧輯將軍段煨曾向他表露過招攬之意。實在無處可去的話,恐怕也只有暫且棲身於此。當然,現在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只剩最後一個:赴霸陵,接族人。

從風陵渡到霸陵,陸路大約二百餘里,水路反而遠一些,超過三百里,而且從華陰至鄭縣(今陝西華縣)這百餘里水路,正是天下聞名的黃河九曲十八彎,灘險流急,最是兇險。

故此,賈詡提出將船泊於華陰,留下部分守船人員,其餘人等,棄舟就步,自陸路奔霸陵。而他則拜託駐守於華陰的寧輯將軍段煨,代為看護船隻,直至返回。

賈詡的提議穩妥而周全,馬悍自無不允,同時也接受賈詡的建議,一同前往華陰,拜訪段煨。

從賈詡的介紹中,馬悍大致瞭解到他的這位鄉黨年紀與之相近,為董卓的老部下,西涼軍宿將。這段煨自董卓時代起,就一直駐守華陰,其主政華陰五六載,勤修農事,不興兵戈,極少擄掠,所轄之地,百姓得以安樂,算得上是西涼將領系中的一個難得的人物。

當然,時間到了興平年間,中原大旱,李、郭屢次兵亂,把三輔之地折騰得不成樣子,華陰的安樂局面,也是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段煨對李、郭等人,也是極有怨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