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先要踢掉那塊阻礙自己晉升之道的絆腳石。
呂曠之所以自信滿滿,原因就在於,攔截之東萊軍真不多,不足一營,只有六百人馬。
太史慈原本就只率八百勁卒出戰,攻取灌亭營後,留下管亥率二百卒監督俘虜,將各種繳獲押運上船,運回東萊。自己則率六百兵馬急速東進,拆毀溉水河面兩座木橋,第三座石橋來不及摧毀,便將四百步軍結成方陣,一百騎兵遊曳兩翼,自率百餘親衛隊立於陣後。
東萊軍兵馬雖少,但放在長橋這麼一個狹窄的通道,人多派不上用場,決定勝負的,只有勇氣與戰力。
狹路相逢勇者勝!
嚴格的說,東萊軍的裝備,比白狼營或龍狼軍的裝備都要低一個檔次。他們雖然已裝備了長槍,但大刀、斧槌、強弩等等兵種都沒有,飛騎與重騎更不可能。
在馬悍對遼東軍整體規劃中,東萊軍本就屬二線部隊,以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基本上是沒有天敵的。與袁譚的衝突,也只是以威懾為主。加上在馬悍心目中。袁譚連根蔥都算不上,哪會把稀缺的強兵銳卒與精良裝備扔在東萊閒置?
東萊軍的老底子,就是原來柳毅任營州刺史時的前遼東兵,除了隊率以上軍官是從白狼營調任之外,士兵及士官都是公孫度時代的軍兵,他們沒有經過白狼營訓練,訓練他們的,是太史慈。
現在,他們的訓練官及主將,正在陣後十步。督戰禦敵。
望著氣勢洶洶撲來的袁軍,太史慈拔出後背雙戟,交叉往地上一插,淡淡道:“我在戟後,爾等在戟前,有退過此戟者,足過削足,首過斬首!”
“喝!”東萊軍卒齊聲暴吼,士氣陡振。
就在這暴吼聲中。袁軍衝上石橋。
這千卒是袁軍的正卒戰兵,訓練實戰都不差,打起來也很有章法。
橋面不過尋丈,只容五人並行。袁軍前排刀盾兵,次為矛戟兵,再次又為刀盾兵,其後亦是矛戟兵。如此交替,共分二十排。這就是第一波進攻。
當這支袁軍如利矢般射向東萊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