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逃出家園,乘坐著大帆船,跨過大洋,或者前往那一片荒蕪的北美洲新大陸,或者前往非洲南部,更有一小部分則帶著全部財富和家人,來到了那看似一片祥和的亞洲,在由中國、葡萄牙、西班牙三國共管的馬六甲一帶定居下來,遠離了那混亂和恐怖的歐洲。
然而,此時亞洲的某些地方也並不算很太平,南洋土著的反鄭森起義仍舊沒有被撲滅,南洋群島的叢林中,到處都可以看見追殺與被追殺者的屍體,也可以聽到那彷彿永遠也不會停息下來的槍聲和爆炸聲。雖然馬六甲一帶並沒有受到這種戰亂的太多影響,不過,這裡的人總還是有些心中惴惴的。
逃往北美洲新大陸的歐洲移民也並沒有脫離苦海,由於荷蘭、英國、法國、西班牙的軍隊早就開始有意識的佔領這些地方,因此,他們一來到這裡,就遇到了君主國徵收的苛捐雜稅。為了應付國內的戰爭,歐洲君主國的國君們紛紛想出各種高招,榨盡一切可以榨盡的財富。
唯一幸運的是逃往非洲南部的歐洲富人,因為在非洲南部的好望角一帶,是荷蘭人的地盤,雖然也有西班牙與葡萄牙建立的少數城堡,不過,這裡真正的主人卻是“海上馬車伕”荷蘭人。
自從荷蘭人的陸軍在陸地上連吃敗仗之後,他們的議會馬上就意識到了自己可能的暗淡前途,在經過一番秘密的商議與磋商之後,荷蘭議會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他們決定向他們曾經的盟友日本人學習,舉國遷移,遠離這塊讓人恐懼的地方,在那遙遠的非洲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在荷蘭人有步驟的努力下,當歐洲反“雅利安聖教”聯軍在萊茵河畔又吃了一個大敗仗後,移民到南部非洲的荷蘭人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其中又以手藝人和商人居多,除此之外,荷蘭人也開始向新大陸大批移民,但其力度與熱情遠不如非洲。
聯軍連吃敗仗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為這不僅使得他們僅存的一點兒鬥志開始離他們而去,更要命的是,他們成了“雅利安聖教”最好的運輸隊,林清華與鄭森賣給他們的武器被大批大批的送給“雅利安聖教”軍隊,而那戰場之上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大炮就成為了“雅利安聖教”攻克歐洲城堡最為得力的武器。
面對這種兵敗如山倒的失利,鎮虜軍的教官也無可奈何,因為他們發現,雖然自己來自遙遠的中國,雖然自己是他們最可靠的盟友,可是,當那些肥頭大耳、與歐洲君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的歐洲將軍們一出現在戰場上,那麼部隊失敗的命運似乎便已不可逆轉,而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鎮虜軍教官所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帶著自己身邊的歐洲士兵狼狽後撤。
在這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中,唯一讓歐洲君主們感到稍微寬慰一點兒的是,英國國內的形勢發生了讓他們滿意的變化。
在中國武器的武裝下,在歐洲君主國的君主們的全力支援下,避難法國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帶領著一支一萬人的、用新式武器武裝起來的法國僱傭軍,順利的登陸英國,並與克倫威爾的軍隊進行了一番殊死較量。
雖然克倫威爾的軍隊英勇非常,可是面對著那先進的後裝槍,和那不斷噴出火舌的野戰炮,他們沒有取得任何戰果,所以,他們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便是撤退。
撤退之前,已經病入膏肓的克倫威爾下令將倫敦徹底焚燬,隨後,他帶領著剩餘的兩萬餘軍隊渡過狹窄的愛爾蘭海,逃到了愛爾蘭島上。但這種毫無意義的退卻沒有任何用處,當克倫威爾最終病死在愛爾蘭島上的一個破敗的古老城堡裡的時候,查理二世的軍隊已經追了過來,剩下的克倫威爾軍隊無可奈何的選擇了投降。
查理二世奪回了英國王位,高興之餘,他立刻兌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他召回了全部的英國私掠船隊,並嚴厲的懲罰任何膽敢繼續騷擾歐洲與東方盟友的海盜。當然,這種私掠禁令對於英國的國家收入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為了彌補自己的損失,也為了讓這些心懷怨恨的私掠船的船長滿意,他鼓勵這些人駕駛船隻駛入波羅的海,去掠奪和騷擾“雅利安聖教”的後院,以牽制他們的軍事行動。
英國的這種做法無疑使得歐洲君主們長長的舒了一口氣,他們在為自己那遙遠殖民地的安全感到慶幸的同時,也同時感到了前線軍事壓力的忽然減輕,看起來那些英國海盜顯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們牽制住了“雅利安聖教”的一部分兵力,並使得他們不得不暫時停止了那種瘋狂的進攻勢頭。
歐洲不太平,世界的其它地方也不太平。
在亞洲,奧斯曼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仍然在持續,並且由於雙方分別得到了“雅利安聖教”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