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3部分

之後,點頭建議道。

“我想葉先生會有辦法的,畢竟他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胡適沉思了片刻後,突然笑道:“博文,如果成功了,琉臺兩地或許還可以小賺一筆。”

李老闆一楞,連忙問道:“胡校長,您開什麼玩笑啊?三路喪家之犬的補給物資不要錢啊?就算我們再省,沒有個三千萬美元也下不來。”

“博文,什麼叫潰兵?潰兵就是軍紀渙散的逃兵。這一路逃下來,不收括點金銀細軟還叫潰兵嗎?再說冤有頭債有主,就算在國際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那也是被**給逼的。為了**大業,我想美國人對此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解放軍不追就賴在幾個國家不走,追那就在上述幾個國家來個“敵進我退”。有琉臺兩地充足的物資支援,有這麼好的國際環境,蔣主席只要過了邊境,那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李老闆意識到這還真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便呵呵笑道:“有搞頭,這件事很有搞頭我們還有近兩年的時間,如果準備充足的話,搞出四個中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三位前輩,看來南洋的事情要抓緊了,這事沒有葉先生可不行。”

梅貽琦被李老闆這番話搞得哭笑不得,但還是微笑著說道:“荷蘭人昨天動手了,如果印尼**捨得下血本的話,四個月內解決掉他們應該沒什麼問題。”

“是啊,荷軍裝備再精良,也只有四萬多人。印尼**的人海戰術可不是開玩笑的,就荷蘭人那點後勤補給,遲早都會被消耗的乾乾淨淨。”王世傑想了想之後,胸有成竹的說道。

' '

第四六一章 高官厚祿的收買

第四六一章高官厚祿的收買

正如李老闆等人所預料的那樣,港英當局的強行拆屋行為,令輿論一片譁然。

廣州各報的評論,首先將抨擊的矛頭指向了港英政府。《大光報》以“嚴重抗議港府強拆九龍城”為題,譴責港府施行“武力征服行動”、“侵害我國主權及尊嚴”。

《廣州日報》的評論抨擊港府“這種強拆舉動,蠻不講理,真是欺人太甚,豈有此理”

而香港的中文報紙在對港英政府的行動予以批評的同時,更將抨擊的矛頭指向了國民政府的外交無能。《新生晚報》指出:“自勝利以來,最大的恥辱,是由宋子文、王世傑出賣了外蒙,今日又再由宋子文送掉了九龍城國家今日之不幸,並非人民之無能為力,不過是誤在一班無用的官吏而已”

拆屋事件後,一直靜候政府外交解決的九龍城居民,也把激憤的怒火轉向國民政府外交部兩廣特派員公署設在香港的辦事處。事實上在拆屋的同時,九龍城居民就派出代表陳振洲、張忠武衝出城外,前往香港辦事處請願。

但兩廣特派員郭德華避而不見,派秘書接見,表示將向華民政務司交涉,然後到九龍城視察。一天都過去了,九龍城居民還未等到辦事處的來人,群情益發激憤起來。

第二天上午,九龍城居民50多人,再次前往香港辦事處請願。表示將坐待郭特派員答覆,如無切實辦法,則留住該處。

無奈之下,郭德華接見了曾生等4名居民代表。居民代表提出居屋被拆將如何交涉、居食救濟、交涉釋放被捕代表、在九龍城內居住與行動自由等四項請求要郭德華答覆。對此,郭德華只能含混做答。失望到極點的居民們,便發出快郵代電,向全國學生呼籲舉行遊行示威,督促政府速謀解決。同日又發表血淚陳情書,呼籲全國各界予以聲援。

訊息傳開後,人們怒了廣州、上海、南京、北平、武漢等大小三十多城市的大中學生,不約而同的走上街頭遊行示威。對外交部外交軟弱,導致港英當局強行拆屋的後果,表示強烈的抗議。

甚至連身為廣東省主席的宋子文也頗感不滿,授意省新聞處指使廣州四家主要的中文報紙發表評論,以九龍城事件的責任為題,對外交部和兩廣特派員郭德華予以攻擊。

當天下午,廣州的《華南日報》、《建國日報》、《商報》和《國華報》同時發表社評。其中,《華南日報》的社論以“九龍城事件之責任問題”為題,稱:“九龍城拆屋事件發生以來,負責粵省政治責任之宋主席,對此事極致關切。

……此整個責任,當然應由英當局去負擔,惟回顧我方之外交當局,對國家和人民應有重大之責任,即外交當局對此事件苟無既定處理方針,而使負責我粵外交專責人士之示弱以至將來或遭外交上之慘敗,則此事件之終結,是為外交當局之問題耳。

反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