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毫無指揮經驗,常峰也就聽羅東聊過些個指揮理論,不過經驗匱乏的很,他們幾個目前的指揮主要還是在貫徹令行禁止,不怕死硬拼的層次。
會議上,常峰、張山、何方三個指揮先把參加這次戰鬥的指揮過程、個人感受、遭遇的困難、戰鬥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都一五一十的說出來,這些東西都無法一次性全部說清楚,三個指揮一邊聽一邊補充。
戰鬥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被參與討論的軍將們挖掘出來,這次伏擊中帶隊的林雲開和楊毅也參與進來,分享他們的戰鬥感受,這些細節和問題都被一一記錄下來,每個問題都被拿出來進行一番討論,群策群力設想解決的辦法。
羅東前世最討厭開這種會議,那是個和平年代,一切都是假象進行式,不了到了這時代,這種會議卻成了他最想開、最想多開的會議,實在是世事弄人啊。
這次伏擊戰還是有不少成功之處,第一波誘敵騎兵,利用事先挖好的陷阱和弓弩聚殲,大夥兒都認為做的不錯,而最讓這些軍將頭痛的是,金兵顯然不是那種看到情況不妙就潰散的部隊,今天對方那個烏龜殼擺得,兩千多號人圍著任是沒法突破。
羅東的軍事知識現在還缺乏實際應用的地方,他目前設計的以長槍為標準武器的陣型,在這次戰鬥中還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起碼面對這些裝備和素質都高於己方的金兵,只是被對方有所壓制,不過還是挺下來了。
這一夜的討論極大的激發了軍中這些指揮和軍將的熱情,互相交流共享的感受讓他們發覺自己的不足,而羅東根據輜重營陣法提出的一些剋制對方的方法,雖然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不過眾人都覺得可行性非常高。
現在暴露出來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訓練的嚴重不足,這長槍陣在對付對方的刀盾兵也發揮不出長槍的優勢,這讓羅東十分鬱悶,不過好在領先八百年的知識告訴他,對付這種烏龜殼的步卒只需繼續強化訓練,他也同樣把這個信念灌輸給了每一個軍將。
第二天開始,各營人馬也開展了關於這次戰鬥的大討論,這次戰鬥的勝利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全營陣亡230多人,受傷也差不多這個數字,戰鬥中始終保持的陣型和取得勝利大大增強了隊伍計程車氣和信心,同時所有人對羅東一直嘮叨的“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訓練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對自己麾下這些指揮能力的培養被羅東放上重要議事日程,羅東依據自己軍校教程整理一些基本東西,每天晚上進行半個時辰的講課,其實都是些日常已經在做的佇列訓練、三大步伐、體能訓練、刺殺術之類的東西,羅東只是將這些訓練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解釋和互動討論。
兵法方面羅東也沒什麼好說的,手頭也只有一本孫子兵法,這玩意更多是策略性的東西,當故事講講倒是蠻合適,要自己手下這些人來靈活應用,似乎也就楊毅和林雲開或許還有點可能。
傳到後世有名的冷兵器時代的兵書還屬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之類的,羅東以前做也研讀過,可惜一時間也就能想起些細枝末節,不成體系,不過也好過完全沒有,羅東也需要在實戰中不斷檢驗這些兵書的要義,再將心得體會傳授給這些軍將們。
這次戰後總結的模式對輜重營日後的發展有著了非常重大的意義,這一階段的軍事培訓被眾人私下稱為“陡山軍事學堂”,以至於日後所有的軍將都以參加過陡山軍事學堂的培訓為個人歷史最重要和值得炫耀的一幕。
當然這一戰給予所有軍將的震動是巨大的,輜重營的兵馬參與的戰鬥多是混戰,這樣正面的交鋒,己方又數倍的優勢,卻難以撼動對方,明明白白的告訴所有人,你們是一直弱的不能再弱的兵馬,烏合之眾。
所以第二天開始,兵馬的訓練量都被提高了三成,這是上回羅東規定的上限,羅東在培訓中的資訊都被各營各隊透過各種方式傳遞給了士卒,士卒透過這次戰鬥也有的許多新的認識,羅東那句“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口號更是讓所有士卒卯足了勁訓練。
各營的指揮都發了瘋的來考量士卒的訓練效果,於是什麼“兩天一評”、“三天一比”……種種花樣都被用上了,甚至提出這些花樣計程車卒都得到了營中指揮的嘉獎,幾十個騎兵暫時由楊毅擔任指揮,親兵營則由林雲開負責訓練,羅東親自指揮。
常峰、張山、何方几個天天來跟羅東彙報、取經,然後免不得互相討論一番,還不時為了訓練問題發生爭執,看到這些傢伙的成長,讓羅東也頗為感慨,將本無道,命使之然,在實踐和實戰中,看來這些傢伙都成長了。